降A大调波兰舞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15:14: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Polonaise Fantasie in A-flat Major Op.61 ,作于1845-1846年,呈献给维勒夫人。这首波洛涅兹是肖邦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乐曲中幻想成份已经远远超过了波洛涅兹,比起他其他的波兰舞曲要复杂得多。它的主题素材繁多、形象丰富、结构复杂,不似以往的波洛涅兹那样形象较单一、结构较明显。它所包含的主题很多,有非常自由的展开发展,可以说有着奏鸣曲的因素。波洛涅兹特有的节奏都在主要主题中留下了痕迹,并且经过各种变化。有些即兴式的乐思的流露,优美的旋律与和声奇巧的节奏交织,使波兰舞曲明显的轮廓消失了。

乐曲中有四个重要的主题,结构为自由曲式。引子很长,第一段为第一主题的发展、第二主题的呈示;第二段为四个主题轮流发展;第三段为音型的自由装饰的发展,第一主题的再现和第四主题的再现。这四个主题不仅在音调上,在情调上都非常近似,但是它们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鲜明的对比:占优势的忧郁幻想色彩与戏剧性的因素形成对比。这就使得《幻想波兰舞曲》与肖邦的叙事曲,尤其是《f小调叙事曲》Op.52 相近。

作品以一个相当长的引子开始。在听众眼前浮现出游吟诗人、说唱家的叙事诗的形象,游吟诗人拨弄着他简单乐器的琴弦,开始叙述自己的故事。引子把听众导入将要开始的浪漫主义气氛中。刚强的戏剧性音调被忧伤沉思的音调所代替,好像说唱家沉入幻想地“拨弄着琴弦”,奏出从容不迫的音型,这音型进行在高音区逐渐沉寂。在引子的最后几小节,第一主题的轮廓又呈现出来。这支感人至深的旋律的柔和的抒情色调用伴奏衬托着,伴奏时时表现出清晰的波兰舞曲节奏。第一段主要是悲歌的情绪和朦胧的回忆,是最复杂的。也正是在这第一段里,它的主题发展给人以即兴的印象。和声的巧妙替换、节奏交织的变化莫测、旋律线的曲曲折折使人不容易抓住作曲家的思路。首次以抒情叙述性出现的第一主题,这时加以变形,添加了许多新的特点。其另外两个主题的意义不大。第二段开始哀愁并没有消失,但添加了新的情调。这里较为明朗,心情较为平静。其和声、调性关系比第一段简单,结构也更为严整。第四个主要主题是凝神沉思的形象。带有时快时慢的颤音的整个装饰乐段是在属和弦上,这一小段装饰乐段正好做出准备,使第二段以愉快的冥想收场,回到第一主题上。在第三段中,转调的段落以波洛涅兹的有力的节奏,进行愈来愈快、音量愈来愈响地引出再现部。肖邦在再现部这个部分中用慎密丰富的织体、强烈的节奏根本改变了主要主题的面貌。现在它已经不再是幻想抒情的歌调,而是戏剧的慷慨激昂的独白。连接的段落也充满了戏剧性,它引出第四主题的再现,但它已经没有当时的平静遐想性质,在这里已变成欢庆的结局。

人们都认为《幻想波兰舞曲》是肖邦最复杂的一部作品。这是与乔治·桑离婚前肉体与精神都面临悲剧结果时“苦恼的创作”的结果。在肖邦晚年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怕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到最后波兰将是一个强盛的、美丽的波兰,总之,波兰。”这段话以及这首作品都充分表明,晚期的肖邦虽然日益陷入孤寂、哀伤、多病的深渊,但他对他的祖国、民族的复兴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李斯特对于此作曾评价:“这是染有无休止热病的苦闷的肖邦的晚期作品,此曲到处充满着被突然的变动所刺伤的忧郁,平安中的惊慌,忍无可忍的叹息。犹如经历过伏兵包围而惊慌失色的人们,那种失望的心情,混乱的感情,又像

是喝多了烈酒的那种激烈的近似疯狂的焦躁与不安。这只能呵责人们美丽的被死一般的痛苦包围的灵魂,精神已失去了意志,人被绝望所左右,是把痛苦的幻想用在了美的艺术效果里。除此之外再也听不到夸耀胜利的欢呼声。”尽管如此,在这首波兰舞曲中,还是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它的主题思想是对民族斗争历史的缅怀、想像,以及对祖国复兴的憧憬。其中也流露有晚期肖邦特有的呻吟和哀叹的情调,但最后是以一首壮丽的胜利颂歌结束。涅高兹在谈到肖邦的作品“充满欢欣鼓舞的心情、人的高尚的自豪感、崇高的人格”时,首先推崇《幻想波兰舞曲》,他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幻想波兰舞曲》的整个结尾更意气风发的音乐”。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Polonaise in A-flat Major \,作于1842年,呈献给雷奥。这首被认为是肖邦作品中的顶峰的波洛涅兹充满了战斗性和史诗性,是一部歌颂人民的光荣和伟大的宏伟作品。库勒千斯基认为,此曲是肖邦从乔治·桑的塔中逃走,听到了穿戴甲胄的祖先的脚步声,看到了向着他昂首阔步走来的祖先的雄姿。

作品采用降A大调,3/4拍,主题呈现之前有一个暴风骤雨式的引子,它的音响逐渐增强,有疾驰的半音进行和带强烈重音的和弦。斩钉截铁的节奏、简洁而坚决的音调表现出浩然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刚毅的引子过后出现的主题动机也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并有着管弦乐器演奏的雄浑性格,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进一步发展后仍不失刚毅的性质,呈现出一幅激烈搏斗的图画,有时甚至可以听到刀剑铿锵、护盾撞击的声响。

作品的中间段落以其左手持续奏出均等的八度双音闻名,由于它特别难以演奏,因此是许多钢琴家的“绊脚石”。通过左手反复的固定音型,象征了骑兵马队由远而近的马蹄声,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而右手则奏出雄壮洪亮的号角声。据说这是在描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这个骑兵队曾击败过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肖邦把这个画面性与深深触动听众心弦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因此这首波洛涅兹又可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这段强有力的音乐一往直前、不可遏制地进行,音响一直增涨到极限,随 后进入一个短小的抒情段落。这个段落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引出力量充沛的基本主题的反复。

这首波兰舞曲感人至深的力量不只在于音乐形象非常突出,肖邦把这些形象都加以了发展,创造出宏伟的“钢琴交响诗”。

参考分析:

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结构。

乐曲开始有十六小节的引子,其前四小节是引子音乐的基本素材。紧接着将音域提高小二度 变化重复一次,情绪开始高涨,随之再不断提高音域,并连续出现两次,使情绪十分激昂。

第一部分,三部曲式。第一段十六小节一气呵成,第一乐句前四小节是全段音乐的基本素材,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经提高小二度变化重复后,第二乐句由低向高盘旋发展,在快速自由节奏的上行音节后结束于属七和弦。第一段移高八度变化重复后结束于主和弦。

第二段f小调,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前四小节音乐的律动性十分强烈,给人以振奋的感受。通过向上移位模仿,变化重复,构成第一乐句的后四小节。

第二乐句八小节,音乐旋律深沉,这个旋律在提高八度变化重复后结束第二段。

第三段为第一段在高音区上的再现。

乐曲的中间部分相当庞大。为不带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第一段转入E大调,有四小节的引子,连续六个四分音符的柱式主和弦后,进入两小节模仿马蹄音响的八度节奏音型,这个音型贯穿在整个第三段的伴奏中,其主旋律像进军号般地雄壮有力。

第二段转入f小调,这里伴奏音型全部是后十六分节奏,动力性较强,而旋律则较富于歌唱性,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第三段旋律几乎全是十六分音符构成的音阶或琶音相间的曲调,开始在G大调上出现,其调性虽然频繁转换,但音调却清晰淡雅,流畅动听,体现了肖邦所特有的抒情韵味。

再现部只将第一部分中提高了八度的第一段进行变化再现,而省略了其他部分,从而更加突出了刚劲有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雄伟气魄。

结尾部分以引子音乐中的主要乐思和第一部分中的开始动机为素材发展构成。这两个素材先后重复发展出现,尤其第二个素材动机的连续相接,再一次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在急促的节奏中以八个扣人心弦的和弦有力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