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9:59: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景观与社会心态生成
作者:冯琼
来源:《声屏世界》2015年第06期
摘要: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情绪泄压阀折射了社会心态,笔者从政治意识、社会意识、文化意识三大角度研究了新意见阶层的社会心理——在语言市场中网民参与了狂欢的游戏、建构了固有的身份认同、在后现代文化中喧嚣。笔者在分析了社会心态的生成后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文化狂欢 景观 社会心态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本身具有着特殊的社会意义,代表着社会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亚文化思潮,包含着复杂的意义生产和含义建构过程。以2013年末的“三行辞职信”为例,网络集体智慧的另类表达让辞职信从个体层面蔓延至群体层面,一时间形成热点的社会舆论。“老板,你这么穷,工商局知道吗?”“雾霾太大,我找不到路。”这两个句式瞬间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笔者看来,网络流行语的大肆兴起无疑是一种相对隐晦却隐含着社会情绪的话语,其代表着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社会心态。
流行语——语言市场集市性的“叫买叫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是语言市场中供交换的产物,它的传播则是产品运输和消费的过程。在网络等公共领域中网民参与了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互动,散漫而且毫无组织的集市性“叫买叫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表述被别人听到,得到他们的回馈,置身于这一集市性的交流情景中。同时每个网民也在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固有的认同,都在把自己的文化符号投入到喧嚣的叫卖声中,相互分享着想象性的文化符号。 图1: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纵观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不同的网络文体皆以草根的形式,以标新立异、戏谑、嘲讽、双关为文化的主基调。在喧嚣的自由集市中,网民参与协商、争论、批判,创造着共同的集体经验。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出网民以“非我”的身份创造了最“真我”的话语。 一、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词语同音或近音的条件,使其既具有本身的表意作用,又可以从其表意中引出含意,而以含意为主,构成一语双关的效果。使用者有意识地使用同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包含表里双重意义,表层义与深层义之间存在着主与次、真与假、显与隐的关系。
“负分滚粗”是2013年席卷在网络上的热词。意为因言谈相貌胜负分数相减为负数,不如滚出去,带有娇嗔、天然萌、毒舌、仗义执言、阴毒腹黑等复合意味。“滚粗”是“滚出”的谐音双关,起源于百度李毅吧,后泛滥各大贴吧论坛,是让不受欢迎的人离开楼主所开的帖子的委婉说法。前几年流行的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苹什么、鸽你肉,形象地展示出群众的无奈和抗议。谐音双关造词法含蓄而幽默得益于网民丰富而奇特的心理联想,彰显了社会流行文化风貌。
二、借代引用。在修辞学中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在网络流行语中,引用则一般表现为借引电视剧或综艺节目中的流行话语,拼接式地引用到其他语境下,达到另外巧妙的表达效果。
流行语“皇上,臣妾做不到啊”是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后所说的“臣妾做不到”而引出的一句经典台词,网民竞相仿写句式,使得臣妾做不到体迅速走红网络。“晚上不要超过一点睡,臣妾做不到啊!”“一小时不刷微博,臣妾做不到啊!”“不吐槽,臣妾做不到啊!”网民将自己的文化符码整合重构,在语言市场中与他者分享交换,形成了一个个话语高峰。
三、嘲讽戏谑。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艱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累觉不爱(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男默女泪(男的沉默女的流泪)、细思恐极(细细思想,觉得恐怖之极)、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等网络流行语是2013年迅速火起来的缩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厘头捎带戏谑的话语实际上是网民民意表达的符号,“人艰不拆”“男默女泪”“说闹觉余”折射了当代年轻人消极的生活状态。面对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利益分配的不均等导致社会成员心态不平衡,政策环境变动也较大,导致人们不安全感丛生,由此衍生了一系列主张阶层对立的负面心态。
新意见阶层社会心态解读
对网络流行语的剖析,透露出新意见阶层的社会心态。
一、政治意识:民主狂欢与颠覆。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到,“狂欢不是供人们驻足欣赏的,而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是供人们表演的;它的参与者们置身其中,根据有效的规则来狂欢。”①在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中,民众不只是“驻足欣赏”,而是切实参与其中,真实的感受到了狂欢带来的快感。巴赫金还认为,“狂欢节创造了不同于官方世界的第二世界和第二生活,从而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权威式的单声部的一言堂,使得大众民间文化空间与官方主导空间的对话成为可能。”②网络流行语的喧嚣狂欢不可避免携带着网民的叛逆表达,形成不同于传统文化领域的第二世界,网民借助时代话语以此嘲讽社会安抚自己焦虑、躁动的心灵。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解放出来”③,网民从现实的等级森严制度中解放出来,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自由和权力,发泄愤恨,表达了“权利诉求”,追求平等,或对抗不平等。如“元芳,你怎么看”“躲猫猫”“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非常艰难的决定”等网络流行语最先用于网民对官方说法质疑和不满,嘲讽了事件背后或有蹊跷。网民在民主参政、社会参与的过程中透露出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批判思维,在话语喧嚣的过程中发泄了对社会极端不满的偏激情绪。
流行语创造非常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颠覆”,网民通过黑色幽默的文字、讽刺图片、恶搞游戏、意识形态等形式策略性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尤其是结合了日常生活常出现的各种文化符号进行加工,创造出颠覆性的论述和影像在网络上散播。如网民将杜甫形塑成“杜甫很忙”的形象,“杜甫很忙,正野外实战CF游戏”“杜甫很忙,正骑车去商场购物”“杜甫很忙,正上网在QQ空间写诗”,网民用拼贴、挪用、戏谑等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寻找一种释放内心压力的途径。作为一种非官方、非理性的表达,网民在虚拟空间里肆无忌惮的演说,是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阶层矛盾加剧,贫富分配不均,往往导致多数社会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流行语给网民带来了喧嚣的民主狂欢,颠覆权威的快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等、自由、民主。
二、社会意识:“想象性社区”的身份认同。由于媒介文本的混杂性和传播速度使得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吞噬并融合着许多毫无联系的文化符码,生产出新的文化产品。网民作为参与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