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15:3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 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 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 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设计意图按照“随文识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与学文相结合。】 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 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 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 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 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 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 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2. 指名说,板书:荷 菊 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4.“荷”字的教学。 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图(重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 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叠在 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 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 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 橘 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 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 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 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 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 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 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 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 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 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2个比第1个写得好。) 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皿”是“盖”。 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减一减:“群—羊=君”。 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累优秀诗文。】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