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1 3:18: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数据分析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作者:刘永生 牟巍 赵志刚 李伟馨 韩兵 来源:《中国内部审计》2019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大数据分析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商业银行在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困境展开探索。 [关键词]商业银行; ; 大数据; ; 内部审计; ; 反洗钱

近年来,国内外多家金融机构受到监管部门的反洗钱指控,国有大型银行的海外分行也多次受到当地监管部门的反洗钱调查,作为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在反洗钱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洗钱犯罪行为呈现出新特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也需要引入新手段,充分查找漏洞、揭示风险。 一、洗钱犯罪新特点 (一)洗钱手段专业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资金流通的电子化,为洗钱犯罪活动专业化、隐蔽化提供了条件。随着反洗钱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洗钱犯罪分子为规避监管,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拉拢专业人士进行操作,导致洗钱行为运作流程更加复杂、行为更加隐蔽。 (二)洗钱主体组织化

一是洗钱活动产生的高额收益,刺激专业洗钱团队的产生,通过财务顾问等形式为洗钱犯罪人员提供洗钱服务,以换取佣金酬劳;二是洗钱犯罪集团采取贿赂政府官员或拉拢金融监管人员、金融从业人员的方式寻找“保护伞”,不断扩张发展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 (三)洗钱资金来源多元化

洗钱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广泛,包括走私、贪污腐败、偷税漏税、网络诈骗等,这些犯罪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境外还出现了以拍摄电影等手段洗钱的行为。

二、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一)抽样覆盖面有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的商业银行反洗钱审计模式下,由于人力、物力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审计人员往往通过审计抽样开展工作,这种由局部推测整体的做法无法准确全面地获知被审计单位情况,业务覆盖面有限,也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实效性不强

洗钱犯罪人员为了规避监管,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在商业银行传统反洗钱审计模式下,受精力、业务能力及技术水平的影响,审计人员追踪查证这种隐蔽性较强的洗钱行为存在较大难度,审计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 (三)审计时效性受限

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传统商业银行反洗钱审计属于事后审计或周期性审计,其内在滞后性影响了风险的及时发现,因此一旦遭到东道国的反洗钱调查,难免遭遇处罚,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在预防和监督方面的作用。

三、大数据应用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审计中的优势

(一)通过大数据技术推进内部审计全覆盖,拓展审计广度和深度

在审计全覆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应结合内部审计的特点,将经营部门、业务流程、从业人员等全面纳入监督审计范围,打破“用抽样样本推断总体”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实现审计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助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二)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数据资源,全面还原客观事实

随着电子支付手段的普遍应用,洗钱资金可能在不相关的客户群体间流动,洗钱主体、交易类型均呈现多样化,使得洗钱相关数据线索亦呈现碎片化、无序化的特点,依靠传统审计手段只能进行局部分析,审计结果具有片面性,而大数据全量分析可以对信息碎片进行有效组合、合理处理,提供前后衔接、彼此补充、相互验证的数据链、证据链,全面准确还原洗钱行为事实。

(三)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实时动态监控风险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助力商业银行实现较高水平的风险管控目标。大数据审计的应用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进而全地域、全天候地发现和防范风险。 四、商业银行反洗钱审计向大数据的转变 (一)审计思路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审计抽样由“局部”转向“全覆盖”。借助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审计人员能够快速便捷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工处理生成有效的审计证据,出具合理恰当的审计意见。同时,通过数据间的关系也可发现一些易被忽略的风险点,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对象的全覆盖,减少盲区和死角。

2.审计关注由“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传统的因果关系思维是指审计人员在反洗钱审计中,期望依靠明确的因果关系来论证审计推断的正确性;而大数据背景下,审计更注重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维度、多形式甚至是不同领域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整合,挖掘出洗钱行为的内在联系和问题根源,对客户洗钱风险的划分更加完整、对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评估更加准确、对可疑交易的识别更加便捷。

3.审计判断由“主观判断”转向“数据说话”。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常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洗钱的行为进行职业判断,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以“大数据”为依托,应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可以有效提取海量数据中的有价值信息,以客观数据支持审计人员的论点,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反洗钱业务中的问题和风险,更加科学地评价反洗钱工作状况、业务风险、资源配置,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二)审计方式的转变

1.审计地点由“现场”为主转向“非现场”與现场并重。在大数据和云技术背景下,搭建电子工作平台可以使审计人员随时随地开展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终端远程访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系统,极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也可通过在审计信息工作平台等非现场监测系统中建立反洗钱指标监测体系,实现智能预警,及时客观评价反洗钱业务的开展情况和风险情况。

2.审计模式由“阶段性审计”转向“持续性审计”。应用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可以实时获得反洗钱的数据信息,动态掌握经营行的异常数据变动情况,使审计模式逐渐由“阶段性审计”向“持续性审计”转变,便于加大实时审计监督力度,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和穿透力。反洗钱审计不再纯粹通过对历史交易的现场查证进行事后监督,而是直接参与到反洗钱流程中,找到洗钱行为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持续监控反洗钱审计所关注的相关信息。 (三)审计内容的转变

1.审计分析面由“局部”转向“总体”。通过大数据,可以较为全面地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发现普遍性问题,有效避免局部分析中“以偏概全”的缺陷,获得完整图景。同时对总体进行大数据全量分析,发现业务中的薄弱环节,以确定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明确现场审计重点。

2.审计层次由“表面”转向“根源”。在反洗钱审计中,不再以挖掘大额可疑交易漏错报、客户身份识别信息不全等偶发性违规问题为唯一目标,而是从分析反洗钱防控机制的有效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