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0:56: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岱《陶庵梦忆》的表意内涵
作者:俞珂沁
来源:《卷宗》2013年第04期
摘 要:《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书中描写了昔日所见的山水、友人、奇物等,以随笔的方式再现了晚明繁华的社会风貌以及自己的闲适生活。本文对书中的内容从风景、人物、风俗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张岱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想要通过此书传达的精神意蕴。
关键词:《陶庵梦忆》;风景;人物;风俗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
张岱出生在一个显赫的仕宦富贵之家,晚明灭亡使他的个人生活和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高处跌落低谷,从此无所归止,如浮萍飘荡。《陶庵梦忆》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它以随笔的方式追述了往昔繁华。书中所载涉及山川景物、风俗人情、文学艺术、饮食琴艺等各个方面,人物多为市井众生、画师、工匠、花匠、艺妓等,所记所叙皆入情入理,全书洋溢着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张岱把书取名为《陶庵梦忆》,对他来说,这的确像是一场“梦”,似真似假,却又那么清晰、沉痛。作者描述曾经经历过的美好的山水、友人、奇物、饮食、琴艺,除了想回味那时的美好生活外,是否还寄寓了其他的情思?是对新文化的追怀,亦或是深沉的家破之悲、亡国之痛。 一、彼时山水,“思之如在隔世”
天台牡丹、宁波日月湖、绍兴白洋潮……在这场“梦忆”中,张岱曾经游历的山水花草、大好河山仍历历在目,只是如今一切都已成云烟。正是因为对山水有着无限的眷恋之情,张岱从旅行游历中汲取创作源泉,小山、荒地、石间,他看见了别人不曾看到的景致。“筠之亭,浑朴一亭耳。”然而张岱却认为“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之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可见其对于美景的独到理解——“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 繁华的好处,人人懂得,简约的妙处,未必个个都明白。即使他人都能欣赏的平常景物,张岱也能以独到的眼光,看到它的另一面。作者看雪,不说雪景是何等美妙,何等洁白,反而从所见之物融为一体,天地变得苍茫一片来突显其浩大无际。在茫茫雪景中,长堤如淡淡的墨痕展开,位于湖心的亭子变成了清然一点,舟中人小如米粒。这一对比使作者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于天地,就像一粟之于沧海般渺小平淡。原本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却见亭上已经“有两人铺毡对坐”,便“拉余同饮”,为了这份难得的相遇,“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临别时,作者问其姓氏,却只答“是金陵人,客此”。或许,两人都知道彼此只是萍水相逢,他乡游子偶遇湖中,后会却已遥遥无期,因此不留姓、不道名。“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一经历让作者生发无限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短暂,所见的人、所遇的事,都只是生命中的过眼云烟,转眼各奔东西。独自看雪本是苍凉冷寂,湖中偶遇知己原是一抹暖色,然而相见即是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别,又回归到原先凄凉的氛围。一冷一热、一悲一喜,更见作者孤寂的情怀。作者写景,不仅仅是为了“忆”景,更是以景寄情,融情于景。《报恩塔》开篇道:“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作者追溯明成祖的智慧胆识、功勋伟业,以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曾经雄霸天下的大明王朝如今却不复存在,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正如作者在《不二斋》中所叹:“思之如在隔世”,这人生的离乱之苦,不是梦又似梦,它是那样清晰、沉痛。 二、所交之人,需得“深情”与“真气”
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这里有亲戚族人,有士人师友,有市井艺人,他们的命运各有悲喜,爱好亦迥然不同,但都拥有着鲜明的个性,或正直、或孤傲、或隐忍……构成了这场“梦忆”里最为生动、艳丽的片段。“天下何物不足以贵人,特人自贱之耳。”(《诸工》篇)天下之人,无论贵贱、穷富、阶级,只要有自尊自爱、有一份真性情,就是可敬可佩的。基于这样的原则,“市井艺人”便成了张岱最乐于描写,塑造得也最生动的人物。市井艺人们虽然经历坎坷,但这并没有扭曲他们的人格。《濮仲谦雕刻》篇中,虽然“三山街润泽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但他依旧“赤贫自如”,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朱楚生“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即使达到了“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的境界,依然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曲白有误,稍为订正之,虽后数月,其误处必改削如所语。”
《陶庵梦忆》中,不但有市井艺人们的悲喜经历、志趣理想,更重要的是,它寄托了作者自身的情感抱负,张岱正是通过这些“同病相怜”之人,在这场“梦忆”中表达了压抑已久的家破之悲、亡国之痛。《张氏声伎》篇中,即使再好的声伎也敌不过岁月匆匆,十年、八年就要承受新人换旧人之殇。人前的风光更加衬托出了背后的孤寂,当夜幕落下、曲终人散,月生心中的落寞又有谁能懂?身处滚滚红尘,却依旧自矜自贵,月生心中的孤寂又有谁能明?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巨变的张岱能够成为她的知音吧,从衣食无忧到国破家亡,他览遍了红尘男女,尝尽了人世辛酸,曾经的美好和理想也只能从这一场“梦忆”中撷取。这些人物都拥有一技之长,却又怀才不遇,漂浮在社会底层。明亡后,他们只能以遗民的身份生活在社会边缘,这正是作者身世经历的缩影。他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遭受国破家亡之痛,隐遁山林,以著述为乐。这样的经历,使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并在交往中关注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借他人之事,抒一己之情,表现自身的性情志趣和抱负。 三、昔日生活,“不可不谓之福德也”
晚明社会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既有缙绅士夫的诸种清娱,也有民间里巷的各种游乐。作者将这些风俗节日一一收录于《陶庵梦忆》,在曾经的热闹繁华间,寄托对晚明生机勃勃的新文化新现象的欣赏与追怀。《陶庵梦忆》中,有清明节、端午节、元宵灯节、二月花朝节;有烟火、灯彩、龙州、蹴鞠,作者详细记录了这些节日、风俗中的热闹欢腾场面。《葑门荷宕》篇中,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的生日,苏州百姓都要到荷花宕赏荷,其景可谓热闹非凡:“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荷花宕。楼船画舫至鱼小艇,雇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空。远方游客,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岸上者。”到了中秋佳节,城中更是万人空巷,百姓齐齐出门庆祝:“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清明时则“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
正因为晚晴民间各种新文化、新现象层出不穷,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人性解放人情放逸的人文气息,张岱身处其中,他的生活才会
如此闲适雅致。张岱自称“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 作者的闲雅生活中,怎能少了知己好友的参与。品一壶茶,弹一回琴,和友人对饮唱曲,这就是作者梦寐以求的生活。正如《不系园》中的欢聚“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照,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然而,《陶庵梦忆》中记录的节日固然热闹,作者生活固然闲适,但一切都已今非昔比“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张岱在《陶庵梦忆》记录了晚明的风景、人物、风俗,不但是为了表达对这种新文化新世象的欣赏和追怀,更是寄寓其内心深沉的家破之悲、亡国之痛。《陶庵梦忆》以钟山起篇,以梦境结篇,可见作者深意,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份凄凉。梦中所有之物,此前都实实在在拥有过,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此刻,一切已成为梦想,而且注定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人生仿佛一场梦,一个王朝延续了二百七十多年,转眼间灰飞烟灭,这不也是一场梦吗!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
[2]夏咸淳.论张岱及其《陶庵梦忆》《西湖梦寻》[J].文艺研究,2000(2). [4]胡益民.张岱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俞珂沁,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