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2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作者:郑文轩 杨瑛 孟婷婷 吕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47期

摘要: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主要分析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结合目前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0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76-02 一、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自2009年起,教育部增加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文件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特别是要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给高校现有的导师队伍带来巨大的挑战。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发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是有效培养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联合基地的建设效果也将是决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

二、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教育部针对该类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明确要求其须到实践部门至少工作6个月,这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环节的刚性要求[1]。教育主管部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切实做好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二)深化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针对需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各层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和联系在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或企业全方位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聘任实践基地的高水平专家作为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双导师”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合作需求,共同设计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实践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任务要求、研究生的课题选题和毕业目标要求等,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设计更加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更加接“地气”[3]。 (二)有利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合作,理顺合作机制,积极调动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建设更多高水平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有效推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大力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生产相结合,促进产学研合作。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体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类研究生基本上没有工作经历,普遍缺乏社会经验。他们进入实践基地后,不仅能学习和积累到实践经验,也会获得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从而端正求职心态,不断调整职业规划。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是该类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产物,通过合作可以加强高企双方更深入地了解,让高校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市场导向,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更符合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实践基地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扩展

近年来,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实习基地、综合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案例分析室等,在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各种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但从实践基地运行过程和效果来看,许多实践基地并没有健全的运行合作机制,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需求[4]。

(二)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对高校实践基地和师资力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急剧扩增,导致师生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数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不能满足指导培养任务,出现一位导师指导10余位甚至数十位研究生的现象,严重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很多高校直接由指导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工作导师担任,但这些导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历和指导能力无法满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而针对该类研究生培养的具有实践教育经验的行业企业导师队伍尚未形成。 五、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

企业和高校能否进行实际有效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形成合作共赢。高校要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企业实践平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校企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使校内外导师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更加精心的指导,让他们深度参与合作科技项目,努力为企业、产业解决更多的技术难题。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加大开放式办学力度,注重吸纳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通过校企联合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加大在合作企业遴选具备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专家担任导师。在遴选条件上,引入多维度选聘机制,注重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例如,校内导师遴选与考核,不仅要考核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同时也应考核其对行业发展的了解程度等。对校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从业资格,而不应过多地关注其学历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等。高校应不断创新“双导师”硕士专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