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7 1:07: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全书一共有三卷,以剩余价值的概念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其中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最后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这本著作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武器。

读完《资本论》我的收获很多,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了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本书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资本论》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的这本书中,马克思详细探讨资本的生产过程,货币与资本的转化,剩余价值的形成,“工资”背后的劳动力价值,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后果,资本的各种形态变化,所谓“利润”的真正来源,资本离开劳动能否增值等等问题。《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 的体现。《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曾指出《资本论》的内容:“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框架的高度总结。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西方主流经济学撇开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在财产、社会地位、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一种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用一种把工人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等同的办法,推论出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是一种充满和谐公正的经济体制的结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同,《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由于《资本论》所论述的问题触犯了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获得收入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在它诞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主要是国外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给了它较高评价,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它主要是采取用沉默来抵制、用批判来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