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练习册选择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7:18: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1 —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23、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24、价值具有客观性,表现在: ( )

A.人的需要是客观的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先进的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 (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

— 22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 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 )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限制 B.先进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是超阶级的 C.先进的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3 —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这些话是要说明: (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B.劳动资料是不重要的 C.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D.人工自然(如机车、铁路等)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 24 —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制度状况的规律

2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上层建筑是指: (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2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8、资本主义政体的现状说明: ( )

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 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 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 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9、社会形态是: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许多国家按顺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封建社会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云南等部分小数民族地区却直接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情况说明了: ( )

A.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B.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25 —

C.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D.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 31、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 (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32、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3、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社会改革 D.科学技术

3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35、社会革命根源于: (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6、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3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

A.科学技术是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科学技术是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学技术是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38、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40、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些观点是: ( )

A.群众史观 B.英雄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