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2:47: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贾建平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年第08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本文就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6-0026-0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一、“整合”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我们的中小学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受条件、环境、投入、师资等客观因素所限,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和作用力,还有相当的局限。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不习惯用或者不知道怎样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还有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大部分学校领导人和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农村教育基本上还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许多学校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至少是最核心的指标之一),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模式的发展。

另外,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仅仅是个新鲜事物,像一阵风,总会过去的。还有些老师认为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所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只不过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产物,过不了几天又会被新的教学模式所代替,甚至有可能回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没有必要花精力去学习、研究。

2.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整合”不“匹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中有一条就指出: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工具。而我们农村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接触计算机比较迟,不少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还比较生疏,实质性的接触计算机是伴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开始的,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教与学。 比如:有的教师不能制作课件、有的教师不知道怎样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有的教师不知怎样才能把自己的课件实现在网络上共享等等。例如,有一次我应邀去听一节公开课,有位教师为了上公开课,请别的教师用PowerPoint为他做了一个幻灯片的课件,在上课时,因多点击了一下,提前进入了下一页,而他却回不到上一页,结果教学非常被动。学生方面则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自学时,有的只会偷偷地玩玩简单游戏、打打字等,其它的却一窍不通。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认为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

3.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规定”而应用技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形式

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时我所接触的不少城区附近的学校(条件稍好)中,许多老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以计算机为中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中不能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在高考研讨会上我听一些理科老师说过,如在电脑中观看制氧气的动画实验、保险丝熔断的动画实验等,观看一系列的影像资料,学生们从中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动手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对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不好;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硬性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老师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该过时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不管是什么样的课,都想用多媒体技术。给我的感觉是把粉笔加黑板的“人灌”变成电脑加投影(或大屏幕电视)的“电灌”而已。2007年9月,我到市一中听了一堂语文课——鸿门宴,这位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技术,采用的是传统教法,但却非常成功。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每个环节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4.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一是 “信息轰炸” 的“三超”(超量、超限、超时)。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

二是教师变成多媒体的附属品。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过分强调使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教师成了机器人,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