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01N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23:15: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众01N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分析

作者:邵长青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6年第27期

摘 要 大众01N自动变速器在大众车型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自动01N变速器的结构,重点分析了01N的档位,特别是二档,得出01N自动变速器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传动效率高等特点。

关键词 大众;档位;自动变速器;档位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普及,同时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核心部件,大众01N自动变速器应用于大众捷达、桑塔纳、帕萨特等车型,在大众汽车车型当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01N变速器采用拉维拉式的布置形式,结构紧凑,但是对于01N的档位及传动路线是比较难理解的,大部分的资料当中都是简单介绍,一知半解,不能详细的介绍。能够了解自动变速器的传动原理对于维修与故障排除具有重要的意义[1]。 1 大众01N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及特点 1.1 01N的结构

01N自动变速器前部有两个输入轴(涡轮轴和泵轮轴),后部具有两个行星齿轮机构,前排是单行星轮行星齿轮机构,后排是双行星轮行星齿轮机构。同时具有六个换挡执行元件,其中三个离合器:前进离合器K1,连接输入轴与后排大太阳;倒挡离合器K2,连接输入轴与前排太阳轮;高档离合器K3,连接输入轴与后排行星架。两个制动器:低、倒挡制动器B1,制动行星架;2、4档制动器B2制动前排太阳轮。一个单向离合器F0。如图2.1所示。 1.2 01N的结构特点

01N自动变速器装配在前置前驱的车型当中,要求结构紧凑,所以前后排的长行星轮、齿圈、行星架都共用[2]。

2 大众01N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分析 2.1 一档

一档起作用的换挡执行元件是K1、F0,此时K1结合,单向离合器F0作用限制行星轮架逆转,前排不起作用,后排是固定行星架,太阳轮输入,齿圈输出,小齿轮带到大齿轮,减速。整个的传动路线为涡轮→输入轴→ 离合器K1 →小太阳轮→ 短行星轮→长行星轮,此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F0作用限制行星轮架逆转→齿圈→输出齿轮。一档一般用于汽车的起步,所以需要低速、大扭矩,此变速器完全符合对一档的要求。 3.2 二挡

二挡起作用的换挡执行元件是K1、B2,此时不能像一档那样进行分析,要列公式进行分析,设前排的太阳轮、齿圈、行星架的速度分别为n1、 n2、n3;设后排的太阳轮、齿圈、行星架的速度分别为m1、 m2、m3;α、β分别是前后排齿圈的齿数与太阳轮的齿数之比。这个时候把前后排看成一个整体,后排太阳轮作为输入,齿圈输出,根据前后排的运动特性及拉维拉式的特点列出方程,如果

m1/n3有解,则二档可以实现[3]。方程如下:

求出的结果为说明方程有解,二档可以实现,传动比大于1,减速,完成符合对二档的要求。 3.3 三档

三档起作用的换挡执行元件是K1 K3。此时K1结合,动力输入后排的太阳轮,K3结合,动力输入后排行星架,这个时候,太阳轮和行星架速度是一样的,齿圈的速度也跟它们一样,这个时候传动比为1,此时就是所谓的直接挡。 3.4 四档

四档起作用的换挡执行元件是K3、B2。此时K3结合,B2制动,前排是固定太阳轮,行星架输入,齿圈输出,增速,后排不起作用。传动路线为泵轮轴→离合器K3 →行星架 →长行星轮,由于B2工作,使得大太阳轮固定,动力从齿圈→输出齿轮。四档要求速度加快,完全符合对四档的要求。 3.5 倒挡

倒挡起作用的换挡执行元件是K2、B1。此时K2 结合,B1制动,前排是固定行星架,太阳轮输入,齿圈输出,减速,方向相反。后排不起作用。传动路线为涡轮轴→离合器K2 → 大太阳轮 →长行星轮,由于B1作用,制动行星架。动力从长行星轮→ 齿圈→输出齿轮。倒挡要求转动方向与前进挡的转动方向相反,且要求减速,这里固定行星架,太阳轮输入,齿圈输出,完全符合对倒挡的要求。 4 结论

①01N自动变速器有多个部件共用,所有结构紧凑,传动效率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一般一档要求减速大扭矩,二档要求减速,三档一般直接传动,四档一般要求超速,倒挡要求传动方向与前进挡相反,减速。根据上面的分析01N变速器每个档位都符合变速器对档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琦,过学讯.01N自动变速器的机械故障诊断与排除[J].天津汽车,2014,(6):19-21.

[2] 王江波.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种类与结构[J].上海汽车,2015,(1):36-39. [3] 赵海宾.大众汽车01M/01N型自动变速器动力传递分析[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