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7:15: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用长生草侧芽繁殖的特点,打造长生草“瀑布”;还可以把它种在墙缝里、砖块间,欣赏它原生的味道。

长生草,是欧洲的老明星,中国的小新贵。永恒之莲,魅力无限。

(选自《博物》,有删改)

19.选文~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长生草?(4分)

20.选文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1.分析选完第段加点词语“小新贵”的妙处,并概括出选文的语言特点。(3分)

22.佳琪的妈妈麦拉了长生草,并细心培植。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春天,妈妈把它放在窗台上,让它享受充足阳光。 B.夏天,妈妈担心长生草缺水,每天早晨都给它浇水。 C.发现长生草生出白色小虫,妈妈给它清洗根部,更换土壤。 D.为提升长生草的观赏性,妈妈买来大花盆,进行群植。 19.形态特征,进化历史,培植方法,造景方法。

20.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长生草叶片的数量和形态特点。 2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生草受到国人关注的时间短、喜爱程度深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22.B

“四海为家”的微塑料

杨舒

在距离人类生活圈最远的南极海水中,微塑料的身影再次被科学家“捕获”。科学家们认为:“这基本可以证明,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塑料在生活中很常见,“微塑料”又是什么?它为何引发科学家频频关注,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危害?

科学界关注海洋微塑料污染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才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海洋中的微塑料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来源。“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微塑料难降解,除此以外最大的特性就是粒径细小,数量巨大,非常容易被海洋浮游生物所摄入,它的尺寸越小,危害越大,容易堵塞生物食道。微塑料另一个特性就是高疏水性,加之有较大面积,容易吸附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等疏水性污染物,并产生富集作用。而这些疏水性污染物基本都是持久性有机物,大都具有较大生物毒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通过生物食物链进行累积。

最让科学家们担心的是,通过食物链,这些被海洋生物摄取的微塑料最终会进入生物链顶端——人类的体内,威胁人体健康。

科学家们普遍呼吁,世界各国应一道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并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以降低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光明日报》,有删改) 20.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句子,抄写在下面。(2分) 21.简要概括微塑料具有哪些特性。(3分)

22.“微塑料已遍布于全球海洋,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这句话中“可能”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4分) 20.以下三处,写出一处即可:

“微塑料”的概念——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

“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 “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 层层分解破碎而成的细小塑料颗粒。

21.围绕“难降解;粒径细小;数量巨大;容易被海洋浮生物所摄入;高疏水性”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

22.围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具体回答即可。“可能”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2分。

示例:“可能”一词表示微塑料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推测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陕西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下去了。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8.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

【答案】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大

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

9.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4分)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答案】“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答案】“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评分标准:能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得2分。每句2分。共4分。 10.请分析第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

【答案】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很大。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两点,得2分。共2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C)(3分)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宿迁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

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3分) 答:

参考答案:(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2)维护海洋生态

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3)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12.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答:

参考答案: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4 分)

(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2分)

答:

参考答案:“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

参考答案: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