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16:54: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一、引言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正处于成长期,其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预计到2012年左右才进入成熟期。高速发展的软件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然而,我国软件人才的供给与需求极不适应,一方面表现在数量上。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针对2009年人才市场最新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IT行业每年有5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才结构的比例上。软件企业需要三类人才:第一类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的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第三类是熟练编程的程序员,即“软件蓝领”。三类人才在企业的正常比例是“金字塔”形,如图1所示。而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球”形,稀缺的是两端:高端的“金领”与底层的“蓝领”,如图2 所示。可以说,人才结构比例失调是阻碍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国家为加快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步伐,尤其是“软件蓝领”人才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全
国一千多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这80%的计算机专业中约有35%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①。但现状表明: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高职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是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与软件行业的用人标准不吻合,课程体系仍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本科教育课程模式,实际应用能力太差,以致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如何尽快填平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的用人标准之间的需求差异,如何填平高职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这条鸿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首当其冲的焦点。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现状
随着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大量实用软件人才成为高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任务。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我国的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加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但是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上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定位理论上准确,但培养过程有偏差,没有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的烙印,属于压缩本科型,缺乏“软件蓝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和针对性;第三,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没有突出应用技能的培养;第四,没有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业时缺乏能证明自己专业能力的职业证书;第五,教学内容没有针对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教材相对滞后,没有跟上新的软件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发展。
导致出现以上各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传统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没有打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工作世界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能是有限的、间接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内容远离工作世界的问题②。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Rauner教授提出的职业教育理论,主要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真实的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该理论提出后迅速得到德国的学术界认可,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这种职业教育理念于21世纪初传入我国,并对我国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③。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它加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把理论与实践糅合在一
起,理论中有实践内容,实践中有理论支撑,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依据④。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实践 高职院校是培养“软件蓝领”的摇篮,其技术专业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根据软件企业需求、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进行课程重建与整合,打破学科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强调软件开发实用技术的教学,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到软件企业环境中综合实训和项岗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的最终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与大量的软件企业人士座谈,深入了解软件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企业所需要的“软件蓝领”人才规格要求、编程员和测试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等相关内容,制定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软件蓝领”的工作任务是编码
实现和软件测试,编码实现的工作过程就是对功能模块、算法的计划、分析、编写、提交文档的工作过程。
2.打破“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思想,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软件蓝领”。采用“4+1+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四个学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专项技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各种运用技能培养;第五学期依托软件企业资源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请进来”软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项目研发、软件开发等校内生产性实训;第六学期是学生“走出去”到软件企业,结合毕业设计进行岗位适应技能培训,通过顶岗工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实训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3.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软件行业的工作过程是对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过程,随着学期的递进,要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项目案例,针对完成项目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剪裁、整合,形成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课程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到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即把软件编码的典型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的知识,学生从需要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流程中,掌握知识和工作技能,把抽象理论融入工作技能中,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