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实施办法-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1:36: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文学导读】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30224】 课程学分:【2.0】

面向专业:【新闻学(包括世新班)、传播学、广告学、秘书学本科专业】 课程性质:【院级必修课】 开课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使用教材:主教材【自编讲义】

辅助教材【冯修文、李柯主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骆玉明著《简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教材【林庚著《中国文学简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从基础的角度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类、文化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促使其具有较好的思想水平和文化涵养、较高的情商、良好的讲故事能力、视觉化叙事能力、制作有深度的媒体内容的能力,以及办文、办会、办事能力。

本课程选取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中的经典篇目,大致以作品产生时代为序进行导读。以作品文本的细读为中心,在生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诠释背景、串联古今,拓展学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视野,将文学作品跟相关图像、影视及其他艺术形态作出比较、联系,并引导学生诵读作品、参与讨论、讲述专题、展演剧目、撰写相关的读书笔记等。

三、选课建议

建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课,新闻传播学院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

四、课程与培养学生能力的关联性

注:教学大纲电子版公布在本学院课程网站上,并发送到教务处存档。

表达沟通 文学审美能力,以及建立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的阅读故事、理解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 ? ? ? ? 较高情商及办文、办会、办专业能力 文化交际能视觉审美和视觉化叙事的能力 制作有深度的媒体内容的能力 力、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思辨力 尽责抗压 协同创新 服务关爱 信息应用 国际视野 事能力 ? ? ? ? ? ? ? ? 五、课程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从人文基础的角度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类、文化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1.彻底贯彻以作品文本细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用文学化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作品文本进行精讲,不失时机地传授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诗歌、散文讲解全篇,小说、戏曲解析、讨论部分选段,通过文学审美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的能力和办文能力,并为学生准备普通话测试、汉字水平测试、高级秘书资格考试等考试提供必要援助。

2.在讲解、研读文本本身的过程中,穿插作家生平、历史背景、思潮流派等方面的介绍,并联系古今,由文学到文化,从文本到现实,从历史到当下,从中华文明到海派文化,从文学经典到文创产业,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于某些作品和文学、文化现象,可以从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秘书学等跨学科角度进行阐释,锻炼其发散性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较高情商及办会、办事能力,并实现制作有深度的媒体内容的能力目标。

3.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比较,不断地将文学作品跟相关图像、音乐、影视及其他艺术形态和相关文化产品相互参照、联系,并适时总结经验,有效培养学生的视觉审美和视觉化叙事的能力。

4.在老师讲课之余,拿出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引导学生朗读和适当背诵经典作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所讲的重要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开放性探究,乃至论辩,并设立经典展演环节和文学、文化热点、焦点问题与现象讨论专题,由学生亲自上台表演、体验,或发表相关学术报告;相应地,要求学生课前预读相关作品及参考材料,课后适时撰写相关的读书笔记,有效培养学生口头、书面讲故事的能力,以及跟办会、办事相关的表达、交际能力,激发其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其洞察力、思辨力,从而有效实现制作有深度的媒体内容的能力。

注:教学大纲电子版公布在本学院课程网站上,并发送到教务处存档。

5.与“外国文学导读”课及其他人文素养类课程、新闻传播学院博雅读书会、读书竞赛等课外教学活动、文化强师工程、新生专业导师计划、学生人文社团活动、实训(学生报刊杂志、新媒体平台、礼仪队等)、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有效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文化传播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核心能力的实现。

六、课程内容

此处分章或分单元、模块列出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用布鲁姆认知能力的6种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来表达对学生学习要求上的差异。必要时用文字说明教学的难点所在。

古代文学部分(以此为主):选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中的经典篇目,大致以作品产生时代为序进行导读。(学习重点所在,“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现代文学部分:选择鲁迅的短篇小说、杂文、徐志摩的诗歌进行导读,兼及胡适、林语堂、沈从文等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当代文学部分:选择莫言、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进行导读。(“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共3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绪论(课程概况、课程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诗经》、《楚辞》选读(6课时) 唐诗经典选读(6课时)

(《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巅峰时期的精华,所以三者需着重讲述和学习。)

宋词经典选读(2课时) 经典古文选读(1课时) 《西厢记》导读(1课时)

《三国演义》(兼及《水浒传》、《西游记》)导读(3课时) 《牡丹亭》导读(1课时)

“三言”、“二拍”中的经典篇目导读(1课时) 经典小品文选读(1课时)

《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导读(1课时) 《红楼梦》导读(2课时)

注:教学大纲电子版公布在本学院课程网站上,并发送到教务处存档。

鲁迅作品导读(2课时)

徐志摩、胡适、林语堂、沈从文、莫言、王安忆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导读(1课时) 经典展演(2课时) 随堂考查(2课时)

七、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适用于课内实验)

列出课程实验的名称、学时数、实验类型(演示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及每个实验的内容简述。 序号 实验名称 主要内容 实验 时数 实验类型 备注 七、实践环节各阶段名称及基本要求(适用于集中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

列出实践环节各阶段的名称、实践的天数或周数及每个阶段的内容简述。 序号 各阶段名称 主要内容 天数/周数 备注 八、评价方式与成绩(必填项)

总评构成(1+X) 评价方式 (1) 期末随堂考查 (X1、X2、X3……) (X1:学生平时的听课表现;X2:作品诵读表现;X3:课堂发言与专题演讲;X4:经典展演;X5:读书笔记撰写:2篇,每篇不少于500字) 1与X两项所占比例% 1:40% (X1:10%;X2:10%;X3:15%; X4:15%;X5:10%)

注:教学大纲电子版公布在本学院课程网站上,并发送到教务处存档。

“1”一般为总结性评价, “X”为过程性评价,“X”的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无论是“1”、还是“X”,都可以是纸笔测试,也可以是表现性评价。与能力本位相适应的课程评价方式,较少采用纸笔测试,较多采用表现性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展示、口头报告、论文、日志、反思、调查报告、个人项目报告、小组项目报告、实验报告、读书报告、作品(选集)、口试、课堂小测验、期终闭卷考、期终开卷考、工作现场评估、自我评估、同辈评估等等。

本大纲只对“1”的考核方式以及比例进行规定,对“X”不予规定,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X的内容、次数及比例,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由课程组共同讨论决定X的内容、次数及比例。

撰写:李柯 系主任审核:马玉瑛、徐磊

注:教学大纲电子版公布在本学院课程网站上,并发送到教务处存档。

院长签字:吴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