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22:37: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为了统治者的目的,特权者的子弟需要学习军事统治、司法敛财,以及生产、文化艺术、宗教方面的知识,这些繁多的知识,绝不是在统治者的实际生活中附带学习所能获得的,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司其事,任用专职人员负责,并使受教育者脱离其他事务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才能胜利完成任务,生产力发展后,一部分人专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家,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给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文化大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4. 文字的产生、学校的出现与学校教育产生是直接联系的

另外,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了文字。古代文字一般是图形文字,即照事物形象画出简单的图形,以为记忆之助;后来才出现象形文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这样,文字就成为记载当时人类总结出来的文化知识经验的唯一工具。所以只有文字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和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教师。可见,没有文字,教育只靠人们的口传身授,就不会有上述意义的学校。文字的产生和学校的出现是直接联系的。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二、学校教育产生的意义

1、社会意义

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义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上出现五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就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五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一个国家通过它制订的教育方针政策来控制教育,教育 义反过来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教育义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往往义是通过文化的发展反映出来。

教育还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必由学乎。”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总之,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2、个体意义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活得社会生活必需的只是、机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这个社会上,社会化是其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以及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就是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而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社会化的内容大致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及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和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里的规范主要是指在法律以及道德上的。

而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就是学校,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从思想意识、行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且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矛盾统一体,人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对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