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44: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最小密度(Dmin)不小于D0+0.2; ? 最大密度(Dmax)为1.2-1.6
? 反差(△D)为0.6-1.4(对于沙漠、森林等地密度反差最小为0.5),最佳值为1.0
此外对曝光瞬间造成的像点最大位移和因胶片未压平引起的像点位移误差都有明确要求,
目视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柔和;能辨认出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应能建立清晰的立体模型。底片上不应有云、云影、划痕、静电斑、折伤、脱胶等缺陷。底片定影和水洗必须充分,框标影像和其他记录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各类附属仪器仪表记录资料应满足测图单位提出的具体要求,彩色、彩色红外摄影应正确选择滤光镜,确保曝光量正常,底片密度和反差适中、影像清晰、色彩丰富、颜色饱和、色彩平衡良好,彩色红外摄影红外特征明显,相邻底片上相同地物的彩色基调基本一致。
检查时,一般在每条航线上抽取3-4张底片,用密度计直接量测底片的密度值,获取一系列灰雾、最小和最大密度值,然后取平均值得到D0、Dmin、Dmax、△D。密度计的量测孔径为1.0mm,且注意不要选择个别的或特殊的反光点进行量测。
验收程序:航摄执行单位首先要按航摄规范和航摄合同规定对全部航摄成果资料逐项进行认真检查,并详细填写检查记录手簿,之后根据航摄资料移交书和摄区合同规定,将全部成果资料整理齐全后,移交给航摄委托单位代表验收,航摄委托单位代表依据规范和摄区合同规定对全部成果资料验收合格后,双方在移交书上签字并办理移交手续。
1.4 外业控制测量及调绘
1.4.1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像片控制点选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a.
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
b. 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c.
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cm或1.5cm,综合法成图的控制点距航向边缘不
应小于上述规定的1/2;
d. 控制点距像片的各类标志大于1mm;
11
e. 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cm或4.5cm;当
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f.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全野外布点,又分为综合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和全能法成图的全野外布点 ? 航线网布点 ? 区域网布点
? 特殊情况的布点,包括航摄区域结合处的布点、航向重叠不够的布点、旁向重叠不够的布点、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水滨和岛屿的布点。
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外。
1.4.2基础控制点测量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5\的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对于采用独立坐标系的小测区,也可布设5\级小三角网和导线网作为像片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
1.4.3像片控制点测量
1、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临近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臵中误差,不应超过地物点平面位臵中误差的1/5。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相对临近基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
2、像片控制点的判刺和整饰
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平面控制点宜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0.2mm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像片控制点的整饰按规范要求整饰、注记和绘制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 基础控制点使用原有编号。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
12
3、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 导线不应超过三次附合。
线形锁的传距角一般不应小于30度。线形锁不应超过二次附合。
交会法:交会角应在30度-150度之间。交会点从一级导线或一级锁点发展时,可再发展一次交会点;交会点的起算点全为基础控制点时,交会边长可放至图上1 000mm,山地、高山地可以再发展一次交会点。
引点:本点至引点的距离应用钢尺丈量,不能用视距法测定,距离应往返丈量,两次丈量较差不应超过距离的1/1 000。当距离用光点测距仪测定时,应进行二次独立观测。引点应在本点观测两个连接角,水平较应观测一测回。
4、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高程路线不宜用闭合环。用闭合环时,起算点高程应确保无误,不能环套环。高程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测图水准、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进行施测。
测图水准用于高差不大的地区,应起闭于水准点、经水准联测的三角点或等外水准点。 光点测距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不应大于0.04Sm(S以百米为单位,300m以内按300米计算)。
三角高程导线:用于山地和高山地,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直返觇高差较差应不大于0.04Sm。
独立交会高程点:用于1m或2m等高距的地区,采用三个单觇高程平均值。 5、像片控制点的观测、记簿与计算
水平角观测:导线、线形锁、各种交会法的水平角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三个方向观测时可不归零。应注意仪器对中和觇标竖直。
垂直角观测: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三角高程导线、独立交会高程点和引点的垂直角观测可采用中丝法二测回,或三丝法一测回,一次读数。
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限差按照规范要求
记簿: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字迹应清晰、整齐、美观,不能擦改或涂改,不应转抄复制。
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计算:平面坐标计算应取至0.01m,高程计算应取至0.01m,距离应取至0.01m,角度应取至1\,采用近似平差时,闭合差应以边长、转折角或测站数按比例进行配赋。
13
1.4.4采用GPS方法测量像控点
目前,广东的像控测量主要采用GDCORS 的参考站为起算点,同时采用“双基准站(可以直接设在像控点上)一次上点”和流动站同步采集数据,然后由GDCORS 的基准站来解算双基准站的坐标,再由双基准站来推算流动站的坐标。双基准站和流动站的高程由采集到的大地高数据,结合广东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来求得。
野外观测的基本技术规定如下:
卫星截测量模式 止高度 静态或快速静态 ≥15゜ 有效卫星 ≥4 样间隔 10秒 ≤8 数据压缩记录 同时观测数据采GDOP值 数据存储模式 基线长度(L)与流动站对应观测时间如下:
基线长度 双≥10分钟 观测时间 频 频 单≥15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60分钟 ≥15分钟 ≥20分钟 ≥40分钟 0Km 1、像片调绘的基本要求 像片调绘应判度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各种注记准确无误。应采用放大片调绘。调绘像片采用隔号像片,为使调绘面积界线避开复杂地形,个别可出现连号。可采用先野外判度调查后室内清绘的方法,也可采用先室内判读、清绘,后野外检核和调查,再室内修改和补充清绘的方法。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对地物可只作性质、数量说明,其位臵、形状应以内业立体模型为准。 2、测量控制点 三角点和埋石点在调绘片上不表示,由内业展绘。当三角点和埋石点设在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土堆上时,应在调绘片上表示。国家等级水准点应准确调注。 3、水系 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涯线应绘在摄影时的水位处。 14 池塘的水涯线应以摄影时的水位为准。 水渠、贮水池的水涯线应以坎沿为准。 海岸线应按摄影时的影像描绘平均大潮高潮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其他水系均按规范要求调绘 4、居民地及设施 居民地调绘要求:描绘房屋应以墙基为准。 独立地物调绘要求:作为定位主要依据的独立地物,能依比例尺的应绘外轮廓、填绘符号;不能依比例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和定位线;实地的建筑物、构筑物,图式中无相应规定符号,也不便归类表示,可实地调绘该要素的地面几何图形,加注专名。 5、交通 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臵绘出。 6、管线 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讯线应表示。电力线分为输电线和配电线。输电线路为高压线,配电线路一般为低压线。 7、境界 调绘境界应在实地进行,并经慎重调查,多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绘于图上。 国界调绘应根据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会同边防人员一起经实地踏勘后,按实地位臵不间断地精确绘出。 国内各级境界调绘要求县(区)级以上境界应绘出,乡(镇)级境界、国营农(林、牧)场界应按图需要调绘 8、地貌 不能用等高线反映的天然或人工地貌要素,应按图式规定调绘于像片上。密集的居民地内不宜绘等高线,应以高程注记点表示地形。 9、植被与土质 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要素符号重合,地类界应省略不绘。树林、竹林、灌木林应量注摄影时的平均高度,供内业立体测图式改正树高和测绘等高线。 10、地理名称调绘 地理名称注记调绘时应对居民地、市镇街巷、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农(林)场、大型文化体育建筑、名胜古迹、山岭、沟谷、河流、湖泊、海港等名称,调查核实,正确注记。居民地应注出当地常用的自然名称。水系、山脉等地理名称不统一时,不宜注记。图幅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