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5:25: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围内的位移,精度较差,一般情况下不采用;双线性内插法重采样算法简单,且具有较高的灰度内插精度,是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双三次卷积内插法重采样算法较复杂,内插精度好,当重采样前后像元地面分辨率之比达1:2以上(抽稀)时,采用本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色调调整与影像镶嵌:镶嵌前应保证片与片之间、图幅与图幅之间的影像色调基本一致。特别是彩色影像(包括真彩色、彩红外等)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局部色彩纠偏,以保持整体色彩效果的统一。相邻模型影像的镶嵌,应注意拼接线的选择,一般以控制点连线为拼接线,为避免地物影像分割(如高大建筑物)失去完整性,以控制点连线为中心线的一定范围内选择拼接线,影像镶嵌后不能造成影像重影。

1.2.4 DEM生产技术规定

1.2.4.1 资料准备

收集资料时应注意优先收集现势性强的资料。包括:

a.

同等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实测地形图或数字栅格地图数据。

b. 航空摄影资料:底片或其扫描影像;测区航摄略图(含航线分布、像主点位臵、图幅分幅);航摄验收报告;航摄仪鉴定表。

c.

由野外测量、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或大比例尺地形图上获取的控制点资料(包括

控制点位、坐标成果、分布略图)。

d. 按图幅的坐标系改正数和高程系改正数(视其需要)

1.2.4.2 生产技术要求

DEM的生产目前主要采用二种方式: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和数字摄影测量法。 1、地形图扫描矢量化法

(1)地形图扫描:根据图面要素特别是等高线密度选择扫描分辨率,一般不应低于400dpi;根据扫描图像灰度直方图选择亮度值与阈值,确保二值化后不漏要素,尽量减少断线和粘连。

(2)定向与几何校正:山歌图像经定向与几何校正后,内图廓点、公里格网点的坐标与理论值偏差要满足要求。

(3)矢量化

21

图形要素点位臵的采集偏离、线位臵采集偏差要满足要求。 图形要素的分层与代码应正确无误。 高程点、等高线无遗漏,高程赋值无误。 在图幅范围内选择足够高程检查点数字化。 (4)与邻图接边与拼裁

相邻图幅应保证要素的位臵接边与属性接边。

与周边图幅拼接,再根据需要作必要外扩,保证构造TIN的范围能覆盖所需的DEM范围

(5)构造TIN

TIN图形与等高线底图叠合,无异常三角形(包括不合理的平三角形与跨越等高线的狭长三角形等)。

(6)内插DEM

由DEM反生成的等高线与原图等高线公里格网叠合检查,同名等高线偏移不大于1/2等高距。

接边处所有同名格网点的高程值应一致。 (7)DEM的图幅裁切与接边 裁切范围符合CH/T1008规定的要求。 相邻图幅DEM的公共格网点高程必须一致。 2、数字摄影测量法 (1)影像扫描

扫描几何分辨率的选择,一般考虑三方面的因素:航摄底片的最高分辨率、最终产品的几何精度以及像片比例尺。

扫描参数的调整:原则上要使扫描影像的灰度直方图调整在0-255间并接近正态分布。 影像质量:要求像福范围内影像清晰,层次丰富,所有框标清晰。 (2)定向精度要求

(3)DEM的格网间距与精度 DEM格网间距依比例尺要求

凡是用于内插DEM的数据(如视差曲线、像方格网模型等),均应通过与影像立体模型配准,进行人机交互编辑,改正自动匹配造成的误差以及森林、楼宇高差,使之切准地面,去除粗差。

22

(4)DEM拼接

单模型DEM之间应至少有2-3个格网的重叠带。

接边前同名格网上高程交叉不超过2倍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接边后,所有同名格网点高程应一致。

1.2.5 DLG生产技术规定

1.2.5.1 资料准备

1、最新的航摄资料 2、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资料 3、野外调绘资料

4、其它地形图、地名、行政勘界资料等可供作业参考的资料。 1.2.5.2 航摄底片扫描

确定合适的扫描分辨率,扫描时要求注意灰度直方图的调整,尽量使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做到扫描的色彩图像色调均衡、层次丰富、反差适中,各类标志清晰可见。

1.2.5.3 空中三角测量

外业采用区域网布点时,内业要利用空中三角测量系统进行像控点的加密工作。

1.2.5.4 内业测图

1)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采集DLG数字地形图,要求采集的数据按点、线、面来描述其几何特征,并赋予分类代码。

2)使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JX4或VituozoNT)作业,建立立体模型时其内定向量测误差、相对定向残差、绝对定向平面、高程误差应依据测区具体情况,按相关规范、技术设计书要求执行。

3)地物测绘方法是外业调绘定性,立体模型定位,地名注记、植被符号等无需精确定位的要素在编辑时生成。

4)测图时,应正确表示各要素的几何关系,要正确使用图形的捕捉功能,即正确捕捉

23

到要素的端点或线上的最近点。

5)水系网应连接成一整体,湖泊、水库应与河网连接,河流经过桥、坝、闸、隧道、居民地等时,应连续通过。

6)测绘道路时,要根据相关规范、技术设计书对宽度的要求判断测路边线还是中心线,道路应成网状。

7)地类界按立体模型实测。

8)境界按调绘片的位臵实测,如能较清楚判断境界走山脊,则按山脊线测。 9)测有向点时按两点有向线段采集,第一点为要素的定位中心点,第二点标志要素的方向;测有向线状要素时,一律将符号部分放在数字化前进方向的右侧。

10)编辑视差曲线时应切准地面,对于密林地区要考虑树高。

11)测绘等高线时原则上要求连续,要有正确的高程值,等高线应合理地表示出地貌特征;等高线遇陡崖、陡石山等被隔断,应将上下坡线的两条等高线连通,中间的可以断开;在地形变换处如山头、山谷、鞍部等,等高线必须逐条绘出,并适当读取高程点。高程注记点应选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高程注记点密度、等高线注记按照具体技术设计书要求。

12)对于等高距为1m的图幅其等高线、高程注记点根据相关精度要求,采用由内业在立体模型上直接测绘或采用原有地形图上的高程信息,地貌变化区域由外业实地补测高程碎部点、内业勾绘等高线的方法。

13)各级三角点、军控点、GPS点直接按坐标取整输入,各级水准点参考调绘片在立体模型上采集点位。

14)每个像对、每幅图测完后要求必须接边,包括与已成图数据的接边。 1.2.5.5 内业编辑

内业测图完成后,首先建立编码转换对照表,将内业测图采集的数据按最终要求的代码和分类标准转换到编辑软件,按GIS数据的要求进行编辑,构拓扑,并依据调绘片添加注记、植被符号等无需精确定位的要素。

1、总体要求

1)采集内容及代码参考《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具体以相应技术设计书为准。

24

2)数据需分层存放,并录入属性,能满足直接入库要求。

3)各层要素采集后,进行图形及属性编辑,要保证各层数据拓扑关系及属性的正确性。 4)内图廓线、公里网应用理论数据生成,其它数据层若有与图廓线相交形成的闭合多边形,应采集一段内图廓线构成闭合图形。

5)以地形图标准分幅为作业单元,所有作业单元必须接边(包括换带接边)。接边的一般原则:不同时期成图的,后期成图与前期成图接边,前期成图不动;同期成图的,各改一半,具体见GB/T 13990要求。对于因现势性原因造成部分要素不接边时,不做处理,在图历簿记载注明。

6)注意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各层叠加后关系应协调一致,如居名地与道路、水库与水库坝、河流,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

7)数据提交后,不应出现不合理的悬挂点和伪节点,属性表中代码(CODE)不应为0。 8)有向线要素(运河、堤)一律将符号部分放在数字化前进方向的右侧。

9)点状要素采集该符号定位点,有向点要注意其方向(第一点为要素的定位中心点,第二个点为标志要素方向)。

10)对于多层数据共线的,只采集一次,再拷贝到其他数据层。同时代码相应的作改变。 11)线状要素被其他要素隔断时,除特别规定加辅助线连接外,应连续采集。 12)凡有高程信息的独立地物要素,应在存放高程点的层中增加采集一个点,其代码采用一般高程点代码。

13)省界附近图幅编辑范围按调绘范围,但必须要满省界(以新的勘界资料为准)。 14)线、面状要素的采集密度以线、面要素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确定,采点密度随线划曲率的增大而增加,平直的地方采点间隔适当放大。

2、各类要求

1)测量控制点: 按理论坐标取整输入,并输入相应的名称、高程值。 2)水系要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线河、双线河、湖泊等遇不依比例尺的桥梁、涵洞、瀑布、水闸等时直接通过,保证水系贯通形成水网;单线河、双线河、湖泊等遇依比例尺的桥梁、涵洞、瀑布、水闸等时,用辅助线连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线河、双线河过双线路时用辅助线连接;单线河过大车路、乡村路、小路时直接通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单线河的数字化方向从河源到河口。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