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17:36: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

(其实每句都可以, 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

死的松不开。孤舟系留在夔州不得前行,杜甫思念故园的情绪顿起。尾联杜甫看到人家有新的寒衣穿,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更觉悲凄。也可从家园意识角度做的解说,这种思念演绎成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篇二:秋兴八首教案很棒】

【篇三: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课型:讲读课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颈联,领悟诗意。

3、体会诗中抒发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

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

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

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766)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

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

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

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

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

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

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 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