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巨型脂质体制备及收集的微流控芯片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0 3:3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用于巨型脂质体制备及收集的微流控芯片研究

磷脂酰胆碱(1,2Diac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PC)、胆固醇(3βHydroxy5cholestene, cholesterol, Chol)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乙醚、NaCl、蔗糖、葡萄糖购自中国科龙化工公司;PDMS购自美国Dow Corning公司。聚丙烯基板(2 mm厚)购自中国新涛公司;玻璃片、ITO玻璃、导电胶布购自中国珠海凯为公司。

3 结果与讨论 3.1 巨型脂质体制备

脂质膜的情况和电场参数是影响巨型脂质体电形成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脂质膜的形成由脂质溶液的浓度、体积、腔室的形状及尺寸等决定;电场参数涉及电场分布、电压、频率、施加时间等。在两种微电

极阵列中分别开展多种参数(脂质溶液浓度、电压、频率、施加时间,见表1)的脂质体制备实验。根据前期研究结果[14],磷脂酰胆碱(PC)和胆固醇(Chol)浓度比维持在5∶1。

将脂质溶液输入并充满两种微电极阵列所在微通道,真空干燥后,使溶剂完全蒸发形成脂质膜;注入水溶液后,在45 ℃下施加交流电场(正弦信号),观察巨型脂质体形成情

况。

在电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巨型脂质体形成主要受脂质膜影响。电极附近的脂质膜较微通道中间厚,更利于巨型脂质体的形成。当脂质溶液浓度较低时(0.5 mg/mL PC和0.1 mg/mL Chol),仅电极附近的脂质膜厚度足以膨胀形成单层巨型脂质体,但是产量很低。之后,巨型脂质体的电形成产量、比率和速度脂质溶液浓度增加而递增,但其浓度超出了一个阈值(9 mg/mL PC和1.8 mg/mL Chol)后,所形成巨型脂质体互相叠加为不稳定条状结构(图2),巨型球形脂质体产量也不再增加。当PC和Chol浓度分别为6和1.2 mg/mL时,巨型球形脂质体产率较高。

在电形成过程后期,电场分布、幅值、频率、电场施加时间均对巨型脂质体的形成有影响(图3)。在电场较强区域,脂质体能更快膨胀形成。两种不同的微电极阵列中形成的巨型脂质体形状较相似,但交错电极阵列上的形成速率更快。此外,当脂质浓度逐渐增大时,在平板电极阵列中脂质体形成于整个通道,到后期边缘和中间的脂质体的膨胀会逐渐受到阻碍;而交错电极阵列上的巨型脂质体常形成在电极附近,中间位置的脂质膜就几乎不膨胀。在电场强的位置,脂质膜的膨胀速度也快于平板电极阵列,所形成巨型脂质体的形态也更好。这表明电场强度的增加有助于脂质体的快速形成。随着电场幅值的增加,脂质体膨胀形成速度增加,但由此产

生的大粒径球形脂质体(粒径>50SymbolmA@ m)稳定性减弱、容易损坏,所以最终收集到的巨型脂质体比例在电压增加后并没有明显增加。在微电极阵列中,由于较小的电极间距有助于产生更大的场强,很小的电压就足以实现巨型脂质体(球形,粒径≤50SymbolmA@ m)的快速电形成,实验结果较佳的电压为0.45 V。

随着频率增加,脂质体膨胀和封闭也更快。当频率达到1000 Hz时,收集到的巨型脂质体较多,而频率继续增高时收集量没有明显的增加;电场施加时间影响巨型脂质体的膨胀和封闭,在时间远小于60 min时,巨型脂质体还较少形成,很多巨型脂质体还在膨胀过程中;当时间达到60 min后,多数巨型脂质体基本形成;进一步增加电场施加时间,产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就本研究所采用的芯片制备装置,适宜的脂质浓度、电场分布、电压、频率、电场施加时间等参数分别为: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浓度为6.0和1.2 mg/mL,交错电极、0.45 V,1000 Hz、60 min。此时,稳定的巨型球形脂质体的产率可以达到约60%。采用目前常用的ITO玻璃电极+PDMS垫片搭建的电形成腔室进行对照实验,在相同腔室体积、脂质用量、已报道的实验参数[15],巨型球形脂质体的产率仅为32%。 3.2 巨型脂质体收集

制备完成后,向制备腔室中缓慢注入等渗的葡萄糖、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