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3:43: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其优化思路研究

摘要:文章以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为前提,运用产出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得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培育产业集群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

关键词:重庆市;产业结构;二元经济;优化思路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实证分析 (一)产值结构分析

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来看,产业结构布局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变化。如表1所示。首先,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基本上没有现代服务业,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体,比重高达70.1%。到20世纪60年代末,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明显被第二产业取代。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下降37.8个百分点,比重仍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了“二、一、三”的产业结构,且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的2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更加明显,第三产业突飞猛进,比重逐渐超过第一产业,截止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7.2:42:40.8。重庆市直辖之后,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7年有所回升,2009年又一次回落创历史最低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07

年第二产业比重过半达50.7%,且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仍居后于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3:52.8:37.9,基本上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 (二)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评价产业结构整体效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愈高,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愈高,经济效益愈好。重庆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第一产业较低,1999年达到0.3之后持续下降,直至2009年基本稳定在0.21左右,这表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增长潜力释放殆尽,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二产业比较高,发挥了经济增长主力军的作用,这与重庆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相符。第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并呈下降趋势,说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的效益比较低。

国民经济中农业与非农业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越大,经济的二元性越强。从表3可以看到,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大,在3.5上下徘徊,说明重庆市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这与重庆是国内二元经济非常典型的区域的事实相符。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总体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具体看,三次产业的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还有很大的调整优化空间。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市“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的“三二一”结构。长期以来,重庆市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出下降幅度远大于就业下降幅度,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的局面;第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差,52.8%的产出仅容纳了21.31%的就业人数;第三产业相对较协调,就业比重为43.96%,但是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二)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低

重庆市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优势得不到发挥,特色产业产量效益不高。笔者认为造成农业低效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农村工业化起步进展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许多农产品仍以小规模种植和养殖,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且尚未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二是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所需的农业科技和物质条件没有得到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等应用效率低,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保鲜、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不协调。

(三)“三大经济圈”内部第二产业发展极不均衡,区域差别显著

“三大经济圈”:都市发达产业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