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1:05: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举成名。《雅典学院》是这四幅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幅。它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兴办的雅典学院为题材创作的。画面上方的拱形大厅及深处的三道拱门,使庞杂的场面层次分明,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给人留下壮观的气势和无穷的遐想。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哲学上,他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反映,观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在政治上,柏拉图拥护贵族奴隶主专政制度,他的理想共和国有许多地方类似斯巴达的国家制度。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附近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被人称作阿卡德米(后人译作学院或学园)。他一边教书,一边著书,前后数十年。柏拉图致力于按照他的政治哲学观点来培养各方面的从政人才,当时,很多著名的政治家都是柏拉图的学生。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这些著作几乎全部传到现在。他的学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作了批判性的修正。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古代希腊大思想家,出身于医生的家庭,曾就学于雅典,后来被马其顿国王腓力聘为亚历山大的教师。数年后回雅典开办学校,边教学边著述。他开设的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修辞学、辩证术、物理学等;同时潜心总结前人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种学科都进行了探索,并且加以发展,有所开拓,成为欧洲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著述丰富,内容广泛,其中有《物理学》《伦理学》《工具论》《雅典政治》《政治学》《形而上学》《诗学》《修辞》《植物学》和几种关于动物的书,他解剖过五十多种动物,开辟了动物学的新领域。他的全部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一部百科全书。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约前212年) 古希腊数学家、发明家、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奠基者。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岛,曾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学习。他发明了比重原理(后来命名为阿基米德原理),论证了机械学的基本原理(如杠杆原理)。他曾说:“给我以一支点,我将翻转地球”。他还研究过光线在平面和球形镜里反射的原理。他努力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明了杠杆、滑轮和螺旋器等机械。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学习时,他应埃及人请求发明了螺旋提水器。阿基米德在数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对几何的研究,著有《论球体与圆柱体》等书。他还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当罗马人进攻叙拉古时,据说他设计了巨型回旋起重机和投石器,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后来罗马人再次攻城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地上专心画数学图形,不幸被杀害。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30年)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哈里卡那苏,早年因参加当地反对僭主政治的斗争被迫离开家乡。后来外出远游,从他的记述中推断,其足迹北到黑海北岸,南到埃及最南端,东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南到意大利的南端。他在各地访查传闻轶事,凭吊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公元前446年希罗多德移居雅典,结识了当时的政要伯里克利和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等,并参与了雅典的文化政治活动。他对希波战争中,希腊诸城邦打败波斯侵略的英雄业绩十分敬佩,搜集了许多有关史料。公元前443年,他移居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城邦图里,专心著述《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历史》共9卷,前4卷叙述了埃及、巴比伦、波斯、小亚细亚和黑海北岸各地区的历史,后5卷记载了希波战争的经过,止于公元前479年。该书文笔流畅,叙事生动,不仅有许多珍贵的史料,而且涵盖了当时西亚、北非和希腊的历史。希罗多德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叙述历史的学者,有西方“历史之父”的美誉,并创立了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成为后来欧洲历史著作的正规体裁。

希腊戏剧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戏剧。古希腊戏剧是从祭祀酒神的庆典活动发展而来的。根据希腊神话,酒神狄奥尼索斯教会人们种植葡萄和酿酒,受到人们的爱戴。每年春秋两季,希腊人都为酒神举行庆典。届时,人们杀羊祭奠,并将羊皮披在身上,羊角带在头上,围着祭坛演唱酒神颂歌。因此,“悲剧”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有“山羊之歌”的含意。悲剧演员最初只有1人,演出时由剧作家与合唱队对唱,剧作家实际上就是演员,后来逐渐引进了第2位和第3位演员。喜剧演员可多达5人。换幕时,合唱队在

11

前台演唱,演员到后面更换面具,使一个演员可以轮流演几个角色。此间,出现了3位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代表作为《普罗米修斯》《波斯人》;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为《俄底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欧里皮得斯,代表作为《美狄亚》等。重要的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代表作为《鸟》《云》《骑士》等。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悲剧性的结局,展示当时人对社会的理性思考。其题材多取自希腊神话,但体现的政治思想却是反专制、反侵略、反邪恶,歌颂自由、正义和民主精神,歌颂爱国思想和行为。公元前4世纪后,古希腊戏剧趋于衰落。

尤里卡计划 欧洲共同体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协调发展的计划代号。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并邀请西欧国家参加。1985年7月,西欧各国经过协调,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入会的有17个国家。各国代表分析了形势,认识到欧洲在新技术领域进行协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制定出初步计划。大会一致同意宣布成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 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其英文缩写为EURECA,读音为“尤里卡”,与希腊文Eureka相近。据说,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悟出浮力定律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尤里卡”。法国总统密特朗便借助这一美称来命名这项高科技发展计划。

《罗马法》 泛指古代罗马社会整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全部法律制度,是古代奴隶社会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它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的全部法律,也包括东罗马帝国的部分法律。罗马法是伴随罗马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断积累与完备的。

迄今还未见到罗马王政时代成文法存在。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订的《十二铜表法》,它是平民同贵族斗争的产物,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它确立了适用于全体罗马公民的刑事法和民法。此后,元老院的决议、历任大法官发布的命令、民刑判例、法学家的解答等,长期积累下来,便形成了早期罗马法。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法学史上的市民法(又称公民法)时期,此间的法律专门用于罗马公民,并体现了罗马公民内部形式上的法律平等。所涉及的罗马公民的权利主要有缔结婚约、处理私产和提起诉讼三项。

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人的扩张活动使版图不断增大,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各种矛盾接踵而来。为了强化管理,处理罗马人与异邦人、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讼案件,《万民法》随之产生。它是根据罗马统治的需要,在吸收各民族已有的法典成果的基础上制订的,适应各种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下的商品贸易和经济契约。它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内容更加丰富,皇帝以敕令形式颁布的各种法律文告,构成罗马法的重要来源。法学研究和法学的编纂更加系统化。公元2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简明的法学教本《法学阶梯》,论述私法和诉讼法,篇幅不大但内容系统,是罗马法学名著。438年,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在位时,颁布了第一部正式的法典《狄奥多西法典》,包括4世纪以来的皇帝法令,共14卷。罗马法的最后编定在6世纪,由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完成。他在先前的基础上编成了《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有很大影响。

《十二铜表法》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约公元前450年颁布,因刻在十二块铜牌上而得名。它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平民因其权利遭到贵族的侵害,要求制定法律保护自身利益。法典原文并未保存下来,其内容散见于古代作家的著作中,主要是把古罗马传统的习惯法加以整理和记录。它对私有制度、财产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等方面均做了规定,在本质上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如法典明文规定,债务人若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有权将其交付法庭判决,直到给其戴上手铐、甚至将其杀害或卖为奴隶为止。虽然法典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由于有了文字的规定,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仍起到一定限制作用。该法典是后来罗马法典以及欧洲法学的渊源,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也为后人所沿用。

12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文化中成绩最辉煌的领域之一,也是对欧洲建筑以至世界建筑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领域。古罗马建筑首先是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其次吸收了周边地区以及西亚、北非建筑的因素,并将其融会贯通,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风格。从西方建筑发展史看,古罗马建筑超越了古希腊的规范,达到了继古希腊建筑之后古典建筑的第二个高潮。

古罗马建筑的规模和类型在共和后期到帝国初期基本形成,帝国时期达到高峰。与古希腊建筑多以神庙为主的特点相比,古罗马建筑更注重实用性和纪念性,建筑类型也更加多样化。此外,古罗马人在建筑中广泛使用和推广拱券技术,并对古希腊围柱式建筑的三种式样进行了改造和综合,将拱券技术与希腊柱式相结合,建造出许多穹隆高耸、内部空间高大、气势雄浑的建筑。古罗马建筑在4世纪后期开始逐渐衰落,15世纪经文艺复兴运动的大力提倡而复兴,经过18、19世纪的发展,古罗马建筑成为欧洲建筑学习的范例,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古罗马竞技场 建于1世纪,是举行角斗和人兽相斗的竞技场,有时展出珍奇动物,由石块和混凝土筑成,可容观众约5万人。场内四周有阶梯和斜坡通道,中间为竞技场,下有地窖,是野兽、角斗士停留之地。剧场高大雄伟,呈椭圆形,长190米,宽约155米,外墙高达48米多,全场共分四层,中间是表演用的竞技场,四周是观众席。后世历经雷击、地震,局部毁塌,只留今天的遗迹。

罗马万神殿 古代罗马城中心供奉众神的神殿,希腊语“Pantheon”意为“所有的神”。万神殿起初是根据阿格里帕的意愿于公元前27~前25年建造的,目前的神殿由阿德里亚诺皇帝重建于120~124年。这座建筑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因为拜占廷皇帝福卡于609年将它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后者将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的圣母。

万神殿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圆形穹顶,这是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穹顶直径达43.3米,正中有一个直径8.92米的圆洞,这是除大门外的惟一采光洞。人们站在万神殿的穹顶下,阳光从洞中照下来,使人不自觉地仰面向上,感到那就是通向天国的惟一通道,从穹顶照下来的光洒在殿堂内,是那样的庄严肃穆,令人生畏。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为了减轻穹顶的重量,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同时,在墙上有门的前提下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这些祭龛现在是一些名人的墓穴,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画家拉斐尔的墓。穹顶顶部的矢高和直径都是43.3米,使得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这样,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而它的内部墙面两层分割也接近于黄金分割,因此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万神殿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

恺撒(约公元前100~前44年)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少年时期受过良好教育。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他积极参加反苏拉体制的斗争,并逐渐崭露头角。公元前68~前62年曾任财务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职。前61年出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征服一些部落,聚敛大量资财。翌年回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前59年,他在庞培、克拉苏和民主派的支持下当选执政官。翌年任山南高卢(内高卢)总督,在南征北战中,他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和忠诚的军队,并积累巨额财产,为其日后夺权打下了基础。

经连年征战,恺撒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

恺撒当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善行省管理制度,颁布反对行省官员勒索的法令,扩大授予罗马公民权的范围,实行自治市法,增设高级官职,扩充元老院等。此外,他改订历法,推行“儒略历”。

13

作为军事统帅,他善于运用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分化瓦解和各个歼灭敌人;重视骑兵的作用,强调步骑兵协同作战;在兵力部署上建立了预备队,增大了战斗队形的纵深和稳定性。其代表作《高卢战记》《内战记》是研究古罗马军事历史的重要文献。恺撒的独裁统治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激起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他在元老院议事厅被布鲁图、喀西约·尤基纳等人阴谋刺杀。

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年) 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古罗马帝国的创始者。出身于骑士家庭,父亲是元老院的元老。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被恺撒收为养子,使其继承了大部分财产。恺撒被刺后,继之而起的是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屋大维的三人同盟,史称“后三头”。三人之间不断明争暗夺,不久雷必达失势,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打败了安东尼,获得最后的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屋大维在国家制度上保存着共和的外衣,没有恢复公开的军事独裁制度。他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意即元首。元首政治开始于公元前27年。元老院觉得屋大维有能力镇压奴隶和保卫奴隶主的利益,就赠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伟大。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实际上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所以,屋大维创立的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统治罗马是罗马帝国的开始。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课程标准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

14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

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因此,教学评价应避免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为惟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是否能对课本给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能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提问导入

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有关罗马帝国的历史,提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谁还记得它是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那么,在新兴的日耳曼国家中,哪一个最强大,其地理位置相当今天的哪一个国家?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国家中,法兰克王国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建议二:地图导入

教师可展示5世纪末的欧洲地图,让学生找出法兰克王国的具体位置,通过要弄清它与今天法国的关系,引入新课。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教皇为查理加冕的教学建议

可组织学生观察有关8世纪末查理曼帝国的版图,了解其地域范围。可提出如下问题: ○查理── 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

○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