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9:40: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引导学生从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来分析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西欧农奴制形成原因的教学建议
可引导学生从战争的频繁和封建主的巧取豪夺两方面进行思考。
○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农民是因无以为生,才将土地交给封建主,变成封建依附农奴的。)
○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 ○这种关系对西欧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另外,可借助阅读卡和图3-21,说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指出它是因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并说明它的作用和影响。
[活动]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基督教盛行西欧] 1.基督教的教学建议
教师最好利用地图来说明基督教产生的背景,如可以提问学生: ○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教师可让学生回忆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事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2. 教会的教学建议
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联系基督教产生背景,思考:
16
○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1.自给自足的庄园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观察图3-23,然后提问: ○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
○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
2.农奴与领主关系的教学建议
可提示学生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提问: ○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3.城市的兴起与发展的教学建议
可启发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提问:“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由此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
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说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活跃,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前提。同时,城市的产生和人口的增加也为剩余农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逐渐将乡村卷入市场经济之中,从而使学生认识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结合阅读卡,使学生理解城市自治权是广大城市居民不断斗争的结果。指出城市之所以对农奴有极大的吸引力,是由于自治城市获得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削弱了领主统治。因此,才会有更多的农奴向往并逃到城市,才会出现巴黎这样新兴城市的繁华景象。
17
[活动]
中世纪西欧的手工业行会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而且每个行会都有自己的徽章。图3-25所显示的是德意志奥格斯堡的行会徽章,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这些徽章象征性强,特点突出。
[自我测评] 1.A。
2.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
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
3.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内容点析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了许多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消亡了,只有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最强大,其封建化的过程也最为典型。
2.查理在位期间(768~814年),进行过50多次战争,所占领的地区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形成了西起大西洋,东至多瑙河,南到意大利中部,北达波罗的海的庞大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3.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于是,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称帝。查理称帝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并与罗马教会联手共同统治西欧。
[基督教盛行西欧]
1.《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徒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课本并未侧重于对《圣经》内容的介绍,而强调它还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写法意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圣经》。
2.课本对西罗马帝国晚期和中世纪基督教进行了宏观的概括。一方面,由于富人掌握了教会的领导权,越来越多的上流社会成员加入教会,逐渐改变了教会原先信徒的身份;另一方面,教会也在世俗王权的支持和庇护下,极力扩充其影响。在西欧封建社会里,罗马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8
3.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声言他们掌握着拯救信徒灵魂的钥匙,要求信徒服从教会并听从教会的教导。而广大劳动群众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生活在教会制造的各种宗教的氛围之中。图3-22是一幅15世纪的绘画,反映了教会对信徒的思想控制和影响。画中描述了教堂内举行弥撒的情景,传教士正在布道,信徒们虔诚地跪在地上聆听,期待获得来世的永生。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1.封建庄园是伴随欧洲封建制和农奴制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它是封建领主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统治农奴的基层单位,也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对庄园自给自足的基本特征的了解,利于学生理解欧洲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2.图3-23描绘的是一个典型的庄园。在一个典型的庄园之中,庄园的耕地大致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这样,每一块土地在连续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这被称为“三圃制”。耕地被划为条形,封建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互相交错。庄园里有林地,提供柴薪、木料;有草地,提供饲料;有河流,提供水源;有的还有池塘,用来养鱼。有些封建主的住宅往往建成城堡式样,作为防卫中心,还有教堂和教士的住宅。此外还有属于封建主的磨房等各种作坊。农奴的住房一般比较狭小,质量最差,农舍周围有一小块园地供他使用,他的份地也远离农舍。
3.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所有权属于领主。为取得份地的使用权,他们必须承受地租(主要是劳役租)和名目繁多的捐税杂役,领主侵吞了他们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根据法律,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并且世代相传,处于依附领主的地位。
4.城市的兴起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发展时期,并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和贸易的兴盛,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粮食、原料,并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城市的形成,新兴城市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5.阅读卡介绍了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原因、斗争方法和自治城市的产生。城市通过各种方式的斗争,迫使封建领主和国王赋予城市居民人身自由和经济。城市在司法方面的某些特权,使逃到城市的农奴摆脱了对领主的依附地位,于是才有“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一谚语。虽然城市依然是封建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已大大削弱。
6.图3-24表现了巴黎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与兴旺。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店门大敞,正在营业,裁缝和理发师在忙碌地工作,皮货店和杂货店的主人正在叫卖生意,逛街的两位巴黎人似乎在为某个商品评头论足。
7.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的组织,是为了对付封建势力的侵犯,避免新人的竞争,保卫同行业的共同利益,与城市同时出现的。市政会是城市的管理机构,行会代表进入市政会有利于保护手工业者的利益,促进手工业者的团结互助。
参考资料
日耳曼人 约自公元前5世纪起,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的一些部落的总称,罗马人将其侮蔑性地称为“蛮族”。最初为游牧部落,公元前1世纪中叶起转为定居农业,并产生阶级分化。公元1世纪时,处在东、西部的两支不断骚扰罗马帝国边境。3世纪时,其势力日益强大,多次击败罗马帝国军队,并深入到帝国境内居住。4世纪时,由于受匈奴人西迁所迫,大举向罗马
19
帝国境内迁移。4~5世纪,与帝国境内的奴隶、隶农联合起义,推翻了西罗马帝国,继而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重要的有西哥特王国(419~711年)、东哥特王国(493~555年)、汪达尔王国(439~534年)、伦巴特王国(568~774年)、勃艮第王国(411~532年)、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481~10世纪末)。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们在进入帝国境内时,发展水平低于罗马人,但他们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国家机器,为其内部已产生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在此后土地不断分封的基础上,促使西欧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并确立。所以,西欧封建制是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相结合基础上确立的。
法兰克王国 5~10世纪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国家。3世纪时定居在莱茵河下游地区,后不断扩张并占领了高卢地区。5世纪时,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率部皈依基督教,获得了高卢地区罗马人的支持。法兰克王国前后共经历了墨洛温和加洛林两个王朝,其间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征服战争,使之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思想文化均得以巩固和发展。帝国虽然在军事上和文化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在经济上缺乏联系。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定,使帝国分为三部分,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法兰克王国封建制的形成在欧洲具有典型的意义。
教皇 本词源于拉丁文的papa(爸爸),最初是教会中对高级教士的称呼。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后,罗马城主教自认为应该在教会里享有特殊权利,并不断借此扩充势力,这一词逐渐变为罗马主教的专称,英文作pope,汉译为教皇。教皇们认为自己是基督12使徒之一彼德的继承者,是上帝指派的整个基督世界的最高领袖。五六世纪起,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迅速膨胀,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8世纪中期,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从此教皇拥有领土,教皇国在意大利中部形成。教皇既是宗教首领,又是拥有世俗权力的一国之君,直接管辖的领土达四万多平方千米。9世纪,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教皇与封建君主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十二三世纪时,教皇权力达到顶峰,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当时,教会上层人士拥有很大权力,生活非常奢华。14世纪起,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教皇权力逐步衰微。近代时期,在意大利国家取得统一的情况下,教皇国领土缩小,教皇退居于罗马附近的梵蒂冈,教皇国实际上不复存在。20世纪早期,梵蒂冈被意大利承认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
查理大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帝国皇帝。他在位时进行过50多次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土地辽阔、雄据西欧的第一个封建大帝国。为借助教会的影响巩固自身的权势,他于799年进军罗马,帮助教皇恢复权位。800年圣诞节,对其感恩不尽的教皇立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其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他统治期间,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和庄园的组织和生产管理方面,都有重要建树,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在查理大帝时代,帝国的臣民包括他本人和许多显贵,都目不识丁。他深感没有文化,就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于是办起宫廷学校,从欧洲各地广聘学者授课,大力培养人才,成为中世纪西欧学校的起源。他不计门第出身,提拔重用优秀人才。他本人身体力行,率先扫盲,经过勤奋学习,不仅掌握了拉丁文,还粗通希腊文。他还责令各地教会兴办学校,搜集抄写了大量古典文献。他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的成就,被西方史学家嘉誉为“加洛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临终前他将帝位传给儿子“虔诚者”路易。路易死后,三个儿子为争夺权力和皇室领地发生内战,最终通过《凡尔登条约》三分天下,结束了查理帝国的历史。
查理大帝加冕 800年的圣诞节(12月25日),当查理正跪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的时候,教皇立奥三世突然起身向查理走来,将一顶嵌有宝石的金冠戴在他头上,然后率众人欢呼“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并赐予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万岁,胜利”,查理庄重地接受了这一崇高的称号。在此前的西欧社会,教皇为统治者加冕,标志着上帝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可,即他的权力是上帝赐予的。查理接受加冕不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