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0:37: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仅为自己的统治镀上了一层神圣的光圈,而且使他成为基督教世界合法的保护者。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表明,教权与王权在西欧双重统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开始确立。

西欧农奴制 西欧封建社会中涉及依附农民经济地位和法律身份的制度。它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农奴对封建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基础之上。封建主将土地以份地的方式分给农民,把他们世代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农民为获得份地的使用权,受到封建主的各种剥削和奴役,成为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农奴被迫为领主提供沉重的劳役,通常每周为他们耕作自营地或服其他杂役两三天,还要交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农奴在法律上不是自由人,他们要向主人交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等,领主则可以对其进行买卖、交换和转赠,但农奴的地位优于奴隶。农奴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和生产工具,如除了份地外,还有归个人使用的宅院地和菜地;可以结婚,拥有自己的家庭;有某些有限的人身权利,如法律规定不能任意杀死农奴;劳动的一小部分成果可由自己支配,劳动的兴趣比奴隶要高。农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但在领主超经济的强制手段下,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所受压迫最重。直到14、15世纪,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农奴起义的冲击下,农奴制终于瓦解,大多数农奴都获得自由。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主内部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差别。它的目的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主和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国王在形式上是封建国家的首脑,所以也是封建等级中最高的封主。国王把土地分给大封建主公爵和伯爵、大主教和主教等;他们留下一部分土地后,将其余土地分给中等封建主男爵和子爵;后者在留下一部分土地后,再将剩余土地分给最低一级的骑士,由此便结成了封建的主从关系。整个等级制度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特点,其中每个封授土地的人都是其下级的封主,每个接受封地的人都是其上级的封臣。而在等级制度重压之下的是以农奴为主的广大依附农民。封授土地要举行神圣的仪式,主要是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臣服礼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届时,封臣要脱帽、下跪等,封主则授予附庸一把泥土或树枝,以象征封土。封主与封臣之间互有义务,封臣要为封主服兵役,一般每年40天;出席领主的法庭,帮助封主仲裁与其他封臣之间的诉讼;向封主交纳“协助金”,尤其在封主被俘交纳赎金、其长子受封为骑士和长女出嫁时,必须给予金钱援助。封主则有义务保护封臣,使他们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封臣死后,其子需重新行臣服礼,以继续领有封土,从而使主从关系世代相传。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如封建主甲可以是乙的封主,而乙的封臣又可以是甲的封君,往往一个封建主有多个封臣,从而加剧了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

西欧的土地制度 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加强了中小封建主阶层,是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后来,国王以下各级封建主也纷纷效仿,层层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西欧的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的制约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早期英国历史 约公元前700年,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进入不列颠群岛。从公元43年起,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渡过了400年。5世纪初,罗马奴隶制危机四伏,迫使其军队撤离。此后,居住在易北河和丹麦南部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萨克逊人陆续侵入不列颠,揭开了英国中世纪的历史。他们杀害了许多当地居民,但在日后的发展中,又逐渐与其余的当地人相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从7世纪起,他们在不列颠逐渐形成7个小国:埃塞克斯、威塞克斯、苏塞克斯、肯特、东盎格里亚、麦西亚、诺森伯里亚,称为“七王时代”。同时,整个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英国,在战争和动乱之中,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打败麦西亚,统一英格兰。丹麦人的侵略促使统一国家的建立,但直到11世纪封建生产方式才在英国确立。

21

基督教的产生 基督教是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产物。罗马帝国自建立后,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经济剥削,使得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巴勒斯坦自被罗马帝国征服后,当地的犹太人不断举行起义,但均遭到统治者的血腥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犹太人转而期盼上帝派遣“救世主”降临,拯救他们的苦难。所以,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境内的下层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绝望,而向宗教寻求出路的结果。3世纪时基督教在帝国境内获得发展,逐渐形成有组织的教会,社会的中上层人士开始加入教会并掌握了领导权,使早期基督教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4世纪时,帝国统治者为利用基督教宣扬的忍耐、服从的思想和对救世主的信仰,对其采取扶植的政策,并将其定为国教。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各国为维护自身的统治,纷纷放弃过去的多神教,改信基督教。而基督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也竭力拉拢靠近王权,终于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会约占有全部地产的三分之一,这些地产主要靠各国统治者赏赐、信徒捐赠和巧取豪夺所得。在政治上,教会竭力控制和削弱各国统治者的势力,干涉世俗事务,尤其在11到12世纪,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势力。在思想上,教会把政治、法律、哲学、文学和美术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14、15世纪,市民阶级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教会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遭到削弱。14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深入批判了教会的种种劣迹和腐败行为,使教会的威信一落千丈。此后基督教会的影响逐渐缩小。

耶稣 基督教的创始人,其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据《新约》记载,耶稣出生于公元1世纪初期,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世人,借助童贞女玛利亚的肉体孕育成人,诞生在耶路撒冷的伯利恒。耶稣30岁时在巴勒斯坦传教,宣扬救世主的降临,要建立一个地上的天国,并行使了许多神迹。他还特选了十二名门徒,赋予他们以传教的使命和权力。后来,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以“图谋反叛”的罪名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他死后第三天复活,复活后40日升天。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一直争论不休,因为公元1世纪前后的文献资料中均没有关于耶稣的记载。但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有几点是肯定的:耶稣是犹太人;生活在1世纪初;他的宗教主张引起犹太教上层人士的的仇视,将他抓捕后,送交罗马总督。

《圣经》 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旧约》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经典,《新约》是它自身的经典。基督教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耶稣降生之前的经书,后者则是耶稣降生后的经书。《旧约》原文用希伯来文写成,从公元前6~前1世纪间,历时500余年才编订定型。其内容涉及希伯来人流传下来的法律、历史、宗教、神话传说、诗歌小说、伦理道德和自然科学等。主要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律法书的前5卷称《摩西五经》,传说为以色列部落领袖摩西所作,是《旧约》的核心,阐述了基督教的教义。《新约》原文为希腊文,产生于公元1世纪,2世纪中期基本定型。主要包括四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卷,内容记述了耶稣生平、教诲和言行,并阐释了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并非像基督教会宣扬的那样,是“上帝启示的记录”,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编写而成的。它不仅是基督教徒信奉的经典,对研究西方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风俗道德、哲学文化、美术音乐、文学诗歌,也具有重要价值。

《旧约·创世记》故事为《摩西五经》第1卷,记载了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始祖,以及伊甸乐园、大洪水的故事、诺亚方舟等神话传说。据研究考证,希伯来人的这些神话传说,渊源多出自于古代两河流域。下面摘录的是《旧约·创世记》中的片段。

“上帝创造的一切畜类里,惟有蛇最狡猾。它对女人说,上帝真是说过你们不许吃园里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我们可以吃园里树上的果子,但园子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上帝说过,你们不准吃,也不准碰,否则你们必死。蛇又对女人说,你们肯定不会死的,因为上帝知道哪一天你们吃了,你们的眼晴就会睁开,就和神一样能分辨善恶了。女人知道了那树的果子好吃,看着也好看,吃了就有智慧,所以非常想吃,于是就摘了一个果子吃了,还给她丈夫吃,他也吃了。于是,两个人的眼晴都睁开了,看到自己赤身裸体,于是把无花果的叶子缝起来,给自己做了裙子。这时,主正在花园里趁着一天最凉爽的时刻散步,他们听到了他的声音。于是亚当和他的妻子就躲进园中的树林里,避免和主照面。于是主呼唤亚当,

22

问他,你在哪里?他说,我听见你在花园里的声音,我害怕,因为我赤着身子,所以藏了起来。主说,谁告诉你,你赤着身子的?你是不是吃了我禁止吃的树上的果子了?他说,是你给我的那个女人,是她给我吃的果子,我就吃了。于是主对女人说,你干的是什么事?女人说,是那蛇骗了我,我就吃了。于是主对蛇说,你既然做出这事,你要比一切牲畜、一切走兽受到更大的诅咒,我要你用肚子爬行,要你一生天天吃尘土;我还叫你和女人彼此仇恨,你们的后代也彼此仇恨,女人的后代要伤你的头,你的后代要伤他的脚跟。主对女人说,我要大大增加你怀孕的痛苦,耍你依恋你的丈夫,要他管辖你。主又对亚当说,因为你听了妻子的话,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树上的果子,由于你的缘故,土地将要受到诅咒,你一生要天天劳苦才能从土地里得到吃的,土地将生出伤你的荆棘和蒺藜,你将吃田野里的青草,你必须汗流满面,才能吃上一口饭,直到你返回泥土,因为你来自泥土,你本是泥土,所以你仍要返回泥土。于是,亚当给妻子取名为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于是主为亚当和他的妻子用兽皮缝了衣服,给他们穿上。主又说,看啊,人变得和我们一样了,知道善恶了,为了不让他伸手再去摘生命之树上的果子,吃了长生不老,因此主把他赶出伊甸园,去耕种生他的土地。”

西欧封建庄园 是随着西欧封建制确立而形成的经济实体。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它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单位。庄园的规模大小不一,通常为一个自然村,大的包括几个自然村。在内部结构上,庄园除了有一处领主的住宅外,还有农奴的居住区和一座教堂。此外,还有仓库、磨坊、油坊、铁工房和烤面包房。各种手工业作坊主要是为领主服务的,农民需交费使用。庄园的耕地分为春耕地、秋耕地和休耕地三部分,实行轮作制,每年总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在耕种。同时,耕地被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服劳役的农奴耕种,他们通常每周要为主人劳动3~4天,剩余的时间在自己的份地上生产。后来,领主取消了自营地,把耕地全部分给农奴,坐收实物地租。由于中世纪前期商业活动和城市人口有限,庄园的经济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一切生产都不是为了出卖,主要是为领主及其家人等提供生活资料,同时,也为生产者及其家属提供生活必需品,只有极少量的市场买卖活动存在。农奴的处境十分艰难困苦,他们不仅遭受领主的剥削奴役,而且终生在庄园里劳动、生活,直到死亡后被埋在村里的教堂墓地里,很少有人与村庄以外的世界有联系。因此,在西欧封建社会,农奴与其他劳动者经常爆发起义,甚至杀死领主和管家。

西欧中世纪城市 指11~15世纪西欧各国旧城复苏和新城兴起的历史过程。中世纪早期,由于日耳曼人的征服和统治,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大都被摧毁,经济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当时的手工业产品都由农业生产,城市的商业活动虽然没有枯竭,但十分萧条,从事远程贸易的多为东方人。11世纪末,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使衰败了几个世纪的经济开始复苏。首先,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土地的垦殖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尤其是重铁犁的使用和二圃制、三圃制的广泛实行,使农业生产力超过了古代社会。农业的发展使粮食供应较前充足,加之战争和传染病减少,人口开始增长,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其次,贸易活动的活跃,使大批逃亡农奴尤其是有技术的手工业农奴和小商小贩,不断向便于产生和销售产品的地方集中,促成了城市的兴起。这些城市多是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买卖方便的地方,如港湾、交叉路口、城堡与寺院附近、集市附近、罗马时代旧城址等。意大利和法兰西西南部因具有古代工商业基础,又适于与东方进行贸易,成为城市率先兴起的地方。到13世纪末,西欧各地城市的总数超过了1000座,但其规模都不大,绝大多数人口只有两三万,大城市如巴黎、伦敦、科隆等,人口不过四五万,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人口也只有10万左右。中世纪城市一般都有高厚的城墙、守望塔和吊桥,以防备外部势力的进攻。城市内部的街道弯曲狭窄,道两旁是商人和手工艺人的店铺和摊档,白天车水马龙,买卖兴旺,热闹非凡。但城市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街道没有铺砌,又没有下水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住房拥挤简陋,垃圾随意丢放。据说有一次,法国国王路易九世走在路上,竟被楼上的人从窗户上倒下的水浇了一头。但城市的产生标志西欧封建社会由早期走向发展时期,它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利于欧洲地区间和国际间贸易的繁荣发展。随着主要的商业路线和重要工商业城市的形成,终于使西欧在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3

城市的自由与自治 由于西欧城市都建在封建领地上,其工商业收入可以给领主带来财富,还可以使领主将逃亡来的农奴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于是,封建领主便派官吏控制城市的管理机构,向居民摊派苛捐杂税,从而引发了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城市的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和商人与农奴不同,他们不依附于土地,希望摆脱封建义务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愿望处理贸易、婚姻和财产等问题。在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大多数城市都通过用金钱收买或暴力的方式,取得了自治权。城市自由与自治要有国王和封建主发放的特许证书作担保,允许城市建立自己的议会,并由议会通过有关城市的法律、税收等事宜。这种特许证书表明,国王和封建主在政治上对自治城市仍有一定的控制权,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对城市的控制和剥削已经削弱。逃到城市的农奴在那里住满一年零一日,领主则无权追回他们。可见,城市的兴起、自治和相对独立性、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对城市的非封建因素估计过高,它依然处在封建生产关系之中。

西欧行会制度 西欧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建立的同业团体组织。11~12世纪产生,其目的是反抗封建领主的抢劫和剥削,防止同行竞争,捍卫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城市中手工业行会的多少与城市规模大小有直接关系,少的也有十几个,多的则有几百个。行会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其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与学徒。学徒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行东与学徒、帮工的关系实际上是封建剥削关系。每个行会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对人数、生产设备、产品的数量和规格、工作时间和产品售价等,都有统一而明确的规定。如巴黎的一个羊毛织工行会的章程规定:如果没有从国王处购 买的手工业者的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每个羊毛织工的家里只允许有两台宽的和一台窄的织机;每个羊毛织工家里最多只准带一个学徒,并不得少于4年的服务期;任何人不得在日出之前开始工作,违者罚款。这些严格的规定,使行业内部免受自由竞争的威胁。行会也具有社会和宗教职能,如行会代表参与城市的市政管理、组织共同的节日庆典、兴办公益事业、济贫济弱等。行会还有自己的武装,保护本地区的安全,抗击可能前来侵犯和抢劫的封建主。行会对保护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和技术的传授,组织反抗封建主和争取城市自治权起了重要作用。但行会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市场狭小,14、15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会逐渐变成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障碍,最终趋于解体。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课程标准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3-3 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收集资料,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

24

2.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结构分析

本课通过伊斯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展现出中世纪阿拉伯历史的基本状况、特点和兴衰变化,让学生领略到一个与西方中世纪社会差别较大的文化区域,并激发他们探索阿拉伯文明史的愿望。同时,课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伊斯兰文化的内容,突出了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颂扬了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伊斯兰教的创始与阿拉伯帝国”首先介绍了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以及游牧部落的生活。接着,重点说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半岛的早期历史,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最后,讲述了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原因及其发展,可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兴帝国的形成。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从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到自然科学成果和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介绍了阿拉伯文化的突出成就。其中特别强调了穆斯林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是阿拉伯文化产生的动力,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交流,是推动世界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的观点。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虽为阿拉伯中世纪史,距离现在十分遥远,但由于中东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以及伊斯兰教的巨大影响,学生对这段历史会有很大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因势利导,将教学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并能较正确地分析、归纳和认识问题上。如是否能根据文字和图片,挖掘课文内涵;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身边的环境,说出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是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善于与人合作交流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1课时。 [新课导入] 建议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讲过的中世纪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特点,说明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然后,指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拉伯与伊斯兰文明,就是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文明。”

建议二:地图导入

可利用图3-27或更合适的地图,说明伊斯兰文明发生的地区,以及阿拉伯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强调其与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

建议三:问题导入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