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综合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31: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综合质量检测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确定了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3~1957年我国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的速度达到18%,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5%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全面完成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4.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国民经济有恢复B.保障了土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6.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7.1957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车轮追风,‘屋脊’建新路!……”该诗句表达了

A.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的喜悦B.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欢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的欣喜D.“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后的热情

8.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我国 A.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D.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二十世纪

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

10.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的大型纪录片《光辉历程》正在热播,其中有一段回顾了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下列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1956年制定的

B.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政府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D.它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1.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2.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3.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可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四厂”有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可见,“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A.农业 B.商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14.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1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A B C D 史实 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 “一五”计划 “大跃进”运动 结论 消灭了私有制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完全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A B.B C.C D.D

16.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甲到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开展“大跃进“运动

C.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实现的

18.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开始进入这一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实行赎买政策B.成立生产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实行一国两制

20.如下图所反映的会议通过的文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该“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

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22.如图是小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三大改造

24.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25.他工作勤勤恳恳,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当一颗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刻苦钻研,“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从不乱花一分钱,却把积攒的钱捐给灾区。他为人民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正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塑造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他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他的精神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2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方面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