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29: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研究》阶段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发展性阅读更是目前应该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发展性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更能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较多较好的阅读方法,并能在天长日久的阅读积累中,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学生多数的阅读方法几乎为零,更别说有什么好的阅读方法。什么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这些更是混淆不清。学生很大部分没有自觉阅读的习惯。于是,我在刚接手这个班时,立即作出搞这个课题的决定,并在学校课题组长冉老师的帮助下,很快地进入角色。带动全体学生进行了小学生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它对于学生阅读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性意义。 二、实验措施及过程

首先教会学生读文本:即让学生初步运用十注法进行学习。我根据本班学生素质,将十注法修定为九注。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对生字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过关。四字词语要达成共识,而优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但小组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小组成员大家公认的能考倒别人的。

这一阶段实施起来并不象现在说的这么轻松,的确花了较多的时间才让学生逐步走上高效之路。开始学生不知如何进行操作,我自己也一头雾水,后来经过课题组上级领导的讲解和帮助,再结合自己班级特点进行了一些修整,终于较以前略有改进。在字方面:我让学生自己先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提前注在课文后面的生字栏,再进行组词。然后同学间互相指导认,小组成员进行听写。用比赛的方式,看哪组完成得最好,并进行量化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变。

其次教会学生提问:这个班的学生不知何为“质疑”,我一番解说之后,学生明白就是提问,但如何提问却不知所以。对此,我又在这个问题上耗费了不少时间。我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1、从课题入手。有的课题就是文章的题眼,抓住了课题的关键,也就基本解决了文章的关键。比如教学《山中访友》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试着提问。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②他为什么要去访问那些朋友呢?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学生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②作者为什么要写他?③他和作者是什么关系?2、从课文内容入手。这一点做起来就没有第一方面来得容易。学生得深入去读课文才行。比如《詹天佑》一文,有学生提出:詹天佑明知任务艰巨,为何却毅然接受呢?这一问题得读完全文,并对文章有较高层次的理解,才能解答。在《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学生提到为什么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会有这样的表现?这些问题都提得比较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就是突出文章重点的一个过程。

第三教会学生找好的句子。不同的文体,好的句子指代不同。写景的文章如《山雨》作者通过对雨声,色的描写突出了自己对山雨的喜爱之情。这里面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有的文章则用到了排比,夸张等手法将所写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而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多数都是想通过这些事来说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象这样的文章,我们找好的句子,一般是能起到说明中心作用的句子。比如《少年闰土》中,作者鲁迅说他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而闰土心中却有着“无尽的稀奇的事”。这两相对比,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生活天地大的向往和对自己生活空间狭窄视野狭小的不满。

第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以前学生总是自己看自己的书,没有多少学生把自己订阅的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对此,我提出建议让学生商讨:咱们都把自己订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捐到班上,选出两个责任心强而又细心的同学作为图书管理员,负责借阅和整理书籍。现在

都提倡资源共享,这样,大家都可以看更多的书,知识面就比以前更广一些。我这样的提议,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拥护,首战告捷。然后,我告诉学生,咱们一个月后来搞一次读书知识大赛,评出一个读书小博士。学生更是激情高涨,后来这一桂冠被袁瑞濂同学摘取。 三、研究成果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本班学生较刚开学时增长了不少本事:能较自觉地学习课文,并能将老师教给的方法运用到学习文章中去。尤其是第一环节的九注法完成得比较好。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题也就容易得多了。最可喜的是,现在学生在了课外阅读的兴趣,班上学生捐起来的书,常被学生借得所剩无几。再加上搞了几次竞赛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连下课时间都看不到多少人在外面玩。

通过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希望能在下一学期将此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