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5 15:35: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杯两盏淡酒”在原词中是为了烘托作者自己的凄苦心情。“三”和“两”是一种虚指,并不表示一种确切的数字概念。雷译的“two cups, then three bowls”是一种生硬机械的翻译,无法表现出原词作者的凄苦心情,原词的美感顿失。再看“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翻译。雷的译本较好地呈现原词的意境,将词人睹物思人的肝肠寸断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读者,均传递了原文的“意美”。但相对于其他两位译者的音美表现,还是差了一点。

相较而言,在韵脚的处理上,徐译显得更为严谨。通过对整个译作的欣赏,我们可看出徐作每两句的韵脚是完全一致的,由于英语是采用音节即通过重读来体现诗歌的韵律感,因此徐忠杰的译作则更显得琅琅上口,诗行中洋溢着英诗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形美

翻译的形美主要在于措辞造句,对仗工整。汉字是方块象形文字,一字一音,一字一行, 遣词造句,可运用自如。而英文是拼音文字,构字长短不一,组词造句难以齐整。形美则针对译诗的行数、分节以及字(词)数而言,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

《声声慢》原文共有19行,而徐忠杰的译文有20行,许渊冲的译文26行,肯尼思.雷克斯罗斯的译本有22行。原词上阕有10行,下阕有9行。徐译上阕和下阕均为10行,而许译上阕为16行,下阕有11行,雷译上阕和下阕均为11行。 因此,从译诗的行数与原诗是否一致来看,徐译和雷译更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结构。

然而,从整体来看,原词采用较多的是三字格、四字格和六字格,看上去简洁明了,但徐译看上去在格式上却显得繁杂冗长,不及许译简约。 如: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许译为: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Myself,into woe,a flight of wild geese has thrown. But with them,very familiar I have grown.从字数的句式结构上看,原词为3-3-6结构。显然,徐译为达到最大限度地传达 原文的目的,不惜打破原文的形美,将原本错落有致的原词结构译成了两句10-8结构。而许译则为5-6-7结构,而且许译中为达到形美的目的,加入了感叹词

“alas”一 词,再加上标点,从视觉效果上看,许译的格式与原词颇为相似, 长短有致,似与原词格式融为一体,明显较徐译更富节奏感,更为精炼,而且也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境。

第四章 结论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为重现诗歌之美,译者需要在意、音、形上下功夫。诗歌翻译是科学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一种美学实践。虽然“求美”并非诗歌翻译的唯一目标,但诗歌翻译的本质就是审美再现。

要翻译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声声慢》,不努力将词作者的“愁情”感同身受地传达出来,那肯定是译犹不译的。文中所评析的《声声慢》三个译本抓住了原词中的“愁情”主题,不同程度地呈现了原词的意境。然而,许渊冲先生根据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翻译美学的原则应用于实践,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变通和补偿,用英文再现汉语古诗词“意、音、形”三美。相比较而言,许译在重现原词意美、音美和形美上,要比徐译和雷译更胜一筹。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比较,可知译者对翻译原则的不同理解将产生 风格迥异的译作。徐忠杰的译作侧重于对诗歌的格律和韵脚的诠释,重视诗歌翻译的韵律美,同时倾向于凸现原作的诗味和意象。基于对传递诗歌主旨的重视,徐忠杰宁愿膨胀诗行也要清楚地表达诗意,让意向变得灵动鲜活。但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译作诗行的冗杂。而许渊冲的译作虽然字里行间不如徐译那般流露着原词那种含蓄雅致的美,语言却直白准确,更符合译语文化。许译在音律方面没有徐作的音律性和规范性,却通过押头韵等方式从细节出发, 运用音节之间相互过渡的发音方式 恰当地再现了诗句的韵律美和词人孤寂悲怆的感情。雷译不如中国译者能更好的理解原文的深邃含义,但其译本整体的诗歌结构和意境处理的较好,只是在细节用词处语言过于直白不能很好的显示出原文作者的愁苦哀思。此外,许译格式长短有致,整体看来,较徐译更与原词相融。当然,每篇译作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瑕疵。但三位作者的译作都灵活地运用了“三美原则”在原诗中的意象,格律和格式再现了原诗的风韵和诗人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版)[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9

[2] 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28-230.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增订本)[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 戴彩红.“美”眼看“译诗”——解读许渊冲的英译诗《声声慢》[J]. 淮海

公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 陈海滨.李清照《声声慢》两英译本比较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9(10)

[6]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9,60-63. [7] 吕俊. 谈诗歌翻译的意美原则[J]. 外国语,1995(5):43-48. [8] 奚永吉. 翻译美学比较研究[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9] 张保红. 英汉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 [10]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11] 梁晓声. 作家谈译文[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2] 曾文雄. 语用学翻译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96. [13] 李正栓.徐忠杰翻译原则研析[J].中国社会科学报(电子版).2005(10)

原文: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