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5 13:52: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理解数学 理解学生 理解教学

作者:章建跃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大家好。

受本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组委会、评委会的委托,我给大会作总结报告。

本次活动受到全国高中数学教师、数学教研部门、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来自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行业的近8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覆盖范围广,参与热情高。各会员单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很多会员单位从两年前就开始布置、落实本项活动,把工作细化在过程中,积极组织当地广大高中青年数学教师参与观摩活动,引领广大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观摩与评比活动带动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会员单位为本次活动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承办方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为本次活动投入了很大精力,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承办大型活动非常不易,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很繁重,承担的风险很大。我代表组委会对你们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大会的协办方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中国数学教育》&《数学周报》社为本项活动提供了资金、技术、奖品以及人力、物

力的大力支持,我代表组委会对他们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各位参赛选手,你们付出了巨大的智力劳动,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本次活动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代表大会组委会、评委会对你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祝贺你们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由于本次活动组织方式的改变,对评委提出了高要求。各位评委不仅要事先对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和课堂实录进行仔细阅读、观摩,在现场还要聚精会神地观察选手的表现,根据参赛选手的预设和现场生成,做出评判,并给出点评。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与各位评委的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直接相关,我代表组委会对各位评委的高度热情和负责精神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本次活动作一总结。

一、本次活动的基本成绩

1.关于活动满意度的调查。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本次活动的现场满意度作了调查,结果如下(问卷127份):

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满意57.3%,基本满意41.7%,不满意1%。 参会代表最感兴趣的环节:选手讲述4.9%,代表互动16.5%,评委点评78.6%。这一组数据表明,广大观摩代表对评委会的期望值很高。

要达到这样的预期,真正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评委会还需要努力!我们愿意付出努力!

对评委点评的满意度:分五级水平,百分比是 1 1% 2 4% 3 13.60% 4 53.40% 5 28% 从上述结果看,大家对本次活动的总体评价是好的。

2.本次活动涉及的教材版本有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上海版、人教大纲版。版本的多样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次活动的代表性和广泛参与性。

3.内容覆盖了高中课程的所有板块,有大量的概念课,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概念教学是我国数学课堂的薄弱环节,加强研究很有必要。另外,有些选手选择了一些难点课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概念课,这是当前需要重点研讨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选手能迎难而上。

4.各位参赛选手在理解教学内容上下了很大功夫,与往届比较,在数学理解水平上有了很大长进。

5.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采取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索活动。

6.教学过程中,能自觉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赛教师都能注意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安排教学进程,注意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概括活动得出数学概念。 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都能

做到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

8.现场互动充分,评委事先观看了各位选手提供的完整的课堂录像,预先写好了点评提纲,并结合每一位选手的现场表现给予认真点评。代表的参与程度高,现场气氛热烈。摆事实、讲道理、亮观点的互动原则得到贯彻。

二、几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在参赛选手提供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表述不尽一致。许多老师采用了“三维目标”分别阐述的方式呈现目标。 例1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同侧同号”并掌握不等式区域的判定方法; (2)能做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过程与方法:

(1)增强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理解数学的转化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方法与精神;

(2)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体会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例2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了解其几何意义,会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不同角度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上述两例,从积极的方面看,老师们已经注意到教学目标必须反映内容特点,关注到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不同。但这样的表述,除了目标分类不准确、表达不确切(如把“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考方法不恰当地归入情感领域,把“培养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这样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作为一堂课的目标。)等“技术性”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具有内在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它们交融互进。“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伴随着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升华;“过程与方法”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