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6 6:42: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孤独之旅》说课稿
韩晓燕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验成长的感受。(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
本技巧也有所积累。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农村的孩子,很多学生的家长不注重教育方法,不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不少学生早已感受到了孤独,这与文章中的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这一点上应该有很强的心灵共鸣。虽然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还不强,对小说的把握还不准,但籍于这一情感的共鸣,理解这篇文章也不是很难的。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文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2、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让学生自己朗读语段,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使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程序
(一)、话题导入:昨天的杜小康
设计意图:从文章的主人公开始,介绍杜小康的基本情况,做好了故事情节的必要的补充和衔接,同时为主人公的孤独之旅做了铺垫。而且这种故事性强的,情节鲜明的补充与扩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本的有益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消除时空的隔阂和阅读的障碍。这是小说阅读教学所必须做的。 (二)、探究孤独之旅:今天的杜小康 读一读,梳理情节
设计意图:从小说的情节开始,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同时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和表达的能力。既遵循了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为本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
找一找,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通过这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对“孤独”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更加的全面。这样做可使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妙处,还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与新课导入内容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说一说,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归纳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开放性很强的问题。目的就在于通过学 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说或者写。从根本上把握人物形象,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升华。
同时设计了一个从人物语言的角度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给予一定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点拨指导。结合上下文,不孤立生涩的理解人物形象。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短句的连用,感叹号的连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情感表达的效果。 赏一赏,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段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
文章中有不少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关鸭群的描写、有关芦苇荡的描写、有关风雨的描写。这些描写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只有细细对其品读分析,才能体会这些妙处。这样设计也就实现了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三)、拓展延伸:明天的杜小康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 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二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跳读和自由朗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期待同仁不吝赐教,使我能有更多收益。我想在教学之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