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0:29: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4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5 物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时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 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8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9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0 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11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 人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4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且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5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决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7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1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控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2 为什么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越。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5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6 真理的基本属性(根本属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27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9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30 价值及其特征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得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懂得意义。

价值的特征: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辩证关系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34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8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9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40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彻底解决,社会改革则是社会基本矛盾相对缓和的产物,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暂时调节。

2)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社会改革则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只是在现有的社会制度内对一些具体制度和环节进行调节。

3)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起的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由统治者发起的,统治阶级内部团体派别发起的。

4)社会革命往往是武装斗争、暴力冲突,社会改革则是采取和平的方式进行的。 41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4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 英雄史观

1)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从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中寻找历史活动的源泉,认为是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意志、情感等决定历史的过程。

2)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是这种神秘力量的体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