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4:55: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最终达成共识:卵壳有保护作用,卵黄提供营养物质,卵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以提供水分和养料,气室可以提供氧气,胚盘将来发育成小鸡。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出鸡蛋各部分的作用,也正好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告诉学生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并要爱护动物。

四、拓展

学生课后在活动手册上完成以下任务。 1. 坚持观察并及时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2. 选择一只蚕做上记号作为重点观察对象,记录它的生长变化情况。 3. 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在蚕宝宝中间,观察比较蚕宝宝身体长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提出了任务要求,又提供了观察记录的好方法。这样学生既能掌握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的方法,也能长期坚持记录下去,最终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有效记录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我们根据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认识了更多动物的卵。让我们继续科学地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你会发现它长大了,要坚持做好记录哦!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61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用画图的形式描述自己印象中的鸡蛋和观察到的鸡蛋。二是学生课后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并准确记录观察时间和蚕的样子。

画鸡蛋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科学记录,学生的图画要关注是否是真实看到的,是否抓住了主要特征。不要只看画得像不像、美不美。关于对蚕生长变化的记录,要坚持每天观察,观察后及时记录,观察记录的内容一

定是同一条蚕的信息。关于蚕的样子,要画出或写出观察到的新变化。此部分作为拓展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教师可以设置养蚕记录的分享平台,如班级展板、班群相册等。课后组织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观察记录情况,引领学生自觉观察、坚持长期观察。

第三课 蚕长大了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3课,也是第1课的延续。 第1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

62

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将处于4龄期左右的幼蚕拿到教室中,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蚕的幼虫的身体特征及其行为习惯,继续学习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蚕一生的观察研究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许多观察记录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实施本课教学前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蚕在这段时间内身体、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本课教学后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进入5龄期的蚕将要吐丝结茧,教师要指导学生改造蚕宝宝的“家”,为其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学生饲养的小蚕开始慢慢长大,学生每天认真观察小蚕如何吃叶子,坚持给小蚕清理粪便,坚持观察记录小蚕的运动情况和外形变化(小蚕身体逐渐由黑变灰,再变白,脚丫数量越来越多,脚丫的力量越来越强),还发现了小蚕会睡觉、会蜕皮,但是还不是很清楚这叫什么现象,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 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 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 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 能用文字和画图的方法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 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 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 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63

2. 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用文字、画图、测量的方法来记录和描述蚕在生长过程中的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难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4龄期或5龄初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饲养盒等。

教师准备:幼蚕生长变化的资料、不同时期幼蚕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同学们,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蚕宝宝,我们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蚕宝宝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大家带来的蚕。

2. 学生汇报交流。

3. 出示图片并讲解: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蚕卵2~3天就会孵化出小蚕。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像只小蚂蚁,身上长满细毛,被称为“蚁蚕”,也叫“1龄蚕”。蚁蚕体长2~3毫米,体宽约0.5毫米。经过两周左右的时间,蚁蚕身体逐渐长大,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长成了同学们熟悉和喜爱的蚕宝宝。蚕会经历4次蜕皮,每蜕皮一次增加一龄,此时经过四次蜕皮的蚕称为5龄蚕,蚁蚕到5龄蚕这个阶段称为蚕的幼虫阶段。

4. 提问:从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到现在,大家发现蚕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5. 学生回答。 6. 揭题: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从第1课开始养蚕,学生已经亲历了蚕卵孵化、蚁蚕长大变得白白胖胖的过程,现在的蚕大部分已经过3次蜕皮进入4龄期。教师通过谈话的方式聚焦在现阶段饲养的蚕上,引导学生明白他们熟悉的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将学生的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之后,以学生的课外观察活动为基础,将学生

64

研究的视角聚焦到蚕的幼虫上,提出“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是什么样的呢?”的思考问题,明确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探索

活动一 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 提问: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3. 师生互动,完善蚕幼虫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4. 提问:哪些条件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5. 学生回答。

6. 小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所以,我们必须保证给蚕提供新鲜的、干净的桑叶,否则会危及到蚕的生命安全。

设计意图: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包括蚕吃食物、排除粪便、运动方式、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蚕不吃不动处于眠的状态以及蜕皮、吐丝结茧、身体不断长大等现象。对于蚕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从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一是通过现场观察自己养的蚕在蚕房中的行为,描述它们的生命活动现象;二是通过观察蚕房中的粪便、被吃过的桑叶上留下的痕迹、蚕房中出现了蚕丝等现象推测蚕的生命活动;三是通过与刚出生的蚁蚕身体大小的比较,发现蚕在不断长大等。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蚕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蚕幼虫的生长变化。下面我们来认识蚕的外部形态。大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2. 学生观察。 3. 学生汇报交流。

4. 小结: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分头、胸、腹3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1对胸足,共3对胸足。

5. 提问:蚕用什么吃东西?蚕的口器对它吃桑叶有什么好处?蚕的足对它的爬行和进食有什么作用?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