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0:02: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 演示解剖蚕茧:借助手电的光线能看到里面的蚕吗?想要更直观地观察里面的蚕,我们还可以用剪刀小心地剪开茧。先将蚕茧平放在桌面上,用手固定,用剪刀小心地剪开,不要伤到里面的蚕,也不要将自己的手弄伤,剪开半个蚕茧,小心地取出里面的蚕。
3. 小组活动:解剖蚕茧,取出里面的蚕蛹并进行观察记录。
4. 提问:蚕蛹的外形和蚕的幼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5. 学生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 6. 学生汇报交流。
7. 小结:蚕的这种形态叫做蛹,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蚕蛹的体形粗短,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的雏形;腹部有9个体节。与蚕的幼虫相比,蚕蛹的身体缩短了,颜色由白色变成了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已有翅的雏形,长出了复眼,出现了触角。
8. 谈话: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蚕蛹受到外界刺激会动,说明它是有生命的。蚕蛹还会变成什么模样?请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事实来推测一下。(从头、胸、腹、触角、足和翅膀等方面推测)
9. 提问: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推测蚕在变蛹之前还有怎样的经历。 10. 谈话:蚕宝宝吐丝结茧是为了给蚕蛹创造一个“家”,在茧里能发现茧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蚕茧里还有化蛹前蜕下的淡棕色的、皱缩的蚕皮,这说明蚕在变成蛹前还应该有一次蜕皮活动,因此蚕不可能结茧后马上变成蛹。
11. 提问:通过以上观察和分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12. 小结:蚕的幼虫只有经过蚕蛹阶段才能发育成蛾,而茧又能提供必要的保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蚕茧和蚕蛹,还可以与蚕的幼虫阶段对比观察,发现蚕茧和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感受蚕茧和蚕蛹对蚕的生长发育的作用。
三、拓展
1. 提问:(出示更多昆虫的变态图片)你们见过这些动物的蛹吗?它们可能
71
是什么样的动物?
2. 谈话:到生活中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看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3. 谈话:想知道蛹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我们课后要继续观察。(引出下一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拓展一些其他昆虫的蛹,让学生对完全变态昆虫的蛹期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引出下一课,引导学生对蛹的下一个形态产生极大的观察兴趣。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
蚕的幼虫 圆筒形 头、胸、腹(有足) 白色 蚕蛹 纺锤形 头、胸、腹(无足) 深褐色
第五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5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根据蚕的生命周期,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
72
茧的过程及蚕娥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蚕化蛾的时候,蛹体先做伸缩运动,不久,蛹皮被挤开裂,蛾就脱出蛹皮。脱皮后的蚕蛾,吐出碱性液体,先湿润茧层,然后用胸脚抓、用头部冲开茧。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探索部分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基于课前的观察记录,交流近一段时间所观察到的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交配、产卵等生命活动现象,继续建构对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认识;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房中的蚕蛾,认识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行为方式;第三个活动是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建立蛾和蛹的联系,与第1、3、4课学习的蚕的发育过程形成完整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首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故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蚕蛾是蚕的成虫,是由蚕蛹发育来的。
2. 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3. 蚕蛾有雌雄之分。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蚕是昆虫,昆虫具有共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基于课前观察记录的信息,描述蚕蛾的主要生命活动现象。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根据外部特征识别雄性蚕蛾和雌性蚕蛾。
4. 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5. 能依据昆虫的共同特征,认识更多的昆虫。 科学态度目标
1. 愿意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蛾,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神奇。 2. 敢于表达、乐于分享观察蚕生命过程的收获。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73
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体验到科学的艰辛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
难点:能基于蚕蛾和蚕蛹的观察比较,推测蚕蛾身体各部分结构与蚕蛹的联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蛹、蚕房及其中的蚕蛾、放大镜等。
教师准备:蚕蛾(可以是提前做好的标本)、蚕蛹(可以是提前做好的标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提问:同学们,蚕结茧已经十多天了,谁的蚕茧发生了新变化?(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交流蚕茧里钻出蚕蛾。可以把蚕盒、蚕蛾拿出来展示给大家,并且讲给大家听。
3. 谈话:刚才有同学说到蚕茧中钻出了蚕蛾,蚕蛾是什么样的?与蚕的幼虫和蚕蛹相比,蚕蛾的生活习性发生了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茧中钻出了蚕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出探究内容,激发学生观察蚕蛾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蚕的幼虫、蚕蛹、蚕蛾的外形变化和生活习性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 交流新发现与蚕蛾的关系
1. 提问:同学们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些发现都和谁有关系? 出示蚕蛾生活习性图片。(学生回答与蚕蛾有关)
2. 提问:蚕蛾是从哪里来的?认真思考后回答,说出自己的依据。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蚕蛾是由蚕蛹变成的,并提出可以剪开蚕茧看一看蚕蛹还在不在里面了。
7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蚕的第3个生命阶段——蚕蛾。如果学生提出它们完全不一样,怎么可能是蛹变的,则导入下一环节。
活动二 观察蚕蛾,认识蚕蛾的身体结构及行为活动
1.谈话:蚕蛾是不是蚕蛹变成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蚕蛾,找找它和蚕蛹有没有关系。
出示蚕蛾图片。
2.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蚕蛾的身体,看一看,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长什么样?有什么器官?蚕蛾长出了哪些新的结构?画出你们观察到的蚕蛾的样子。
3. 学生领取蚕蛾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 谈话:刚才各组同学认真观察了蚕蛾,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观察结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记录情况)
5.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雌蛾和雄蛾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
6.小结:通过各小组观察汇报,我们发现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及两对翅,雌蛾腹部大,雄蛾腹部小。(出示蚕蛾的身体结构图)
7. 谈话:观察完蚕蛾的外形特征,我们再来观察蚕蛾的行为。蚕蛾在干什么?他们吃什么?请仔细观察,及时记录新发现和问题。
8. 学生继续展开观察、记录活动。 9. 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10. 小结:蚕蛾不吃食物(口器消失所以不吃食物),有交尾、产卵、斗翅等行为。(出示相关图片)
11. 提问: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蚕蛾,它的哪些身体结构、行为活动与繁殖后代有关?
12.学生讨论总结:雌蛾与雄蛾的形态有区别;交尾后雌蛾产卵,雄蛾死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蚕蛾的身体特征和行为活动,并养成细致观察和认真记录的习惯。
活动三 比较蚕蛾和蚕蛹的外部特征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