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02: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

(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

(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1分)

(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2分) 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 “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27.灵感: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1分)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出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3分) 28.集体无意识说:

(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提出的一种艺术定义。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

(2)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9.感性直观性: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2分)

26.载道说:载道说是从功能角度对艺术所下的定义,较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唐代韩愈加以完善。韩愈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非缘情。载道说突出了文艺的政治狡猾功能。(3分)

27.化育:化育是通过怡情养性的途径,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其人格。化育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的。 28.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4分)

是理想人生境界和人生存在实践的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的和展示,是和谐化的人生存在境界。优美是人队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优美的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使人感到纯净的愉快和美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迷人的魅力,是一种令人心醉神秘的人审美境界。

29.审美距离说: 审美距离说是美学家布洛提出的,其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性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从而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已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4分)

26.再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27.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对主体感觉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提高,处在审美体验终点的感觉与起点处的感觉相比较,总是具有更大的深度和普遍性。是主体通过与对象的交融把自己生命的本真性全面开启与显露,审美体验不仅离不开情感与想象,而且也离不开审美主体个人的人生体验。 (1)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一种独特精神状态。(2)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

29.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但是艺术的审美功能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27.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8.审美活动无功利:

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29.兴:兴就是指艺术家因感受到某种存在而发生了主观情绪的变化。

26. 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这是审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基本内涵。 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审美形态的定义: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 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的内涵:人生存在的感性形式。(1)审美形态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2)审美形态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3)审美形态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制约。 26.以美育代宗教说:(1)蔡元培提出;(2)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则是保守的、强制的、有界的;(3)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充分发挥美育在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提升人生价值方面的作用。 27.鉴赏过程中的“品”:(1)是指接受者凝神观照,发挥想象,细致体味,丰富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2)“品”将接受主体意识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 28.生物本能说:(1)认为审美活动发生于人的某种自然本能的学说;(2)生物本能说着重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美感能力,代表人物是达尔文;(3)精神分析学的本能说着重于性本能,认为审美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29.喻象:(1)是主体在客观世界中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而创造出来的意象; (2)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是创作主体根据主体心灵创造出的新世界。

1.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创造出的新世界;

2.主体从客体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方式形成的意向便是喻象。 27.“劳动说”: 是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生的理论。它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劳动决定审美趣味、劳动能力与审美能力相一致。“劳动说”的不是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系统阐发这一理论美学家是普列汉诺夫。 28.对比联想:是想象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它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这种联想主要建立在两种食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基础上,其功能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与感受。

29.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灵感的产生,有时是突然从生活获得一种启示,顿时便产生了创作冲动和源源不断涌来的诸般感受;有时是在意象的孕育中苦苦,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获得的。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态的超越。灵感的出现总是表现为理性意识以外的主观感受突然得到解放,就势不可遏地奔涌泛滥,充满整个的主体意识空间。 26.有我之境:(1)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来的;(2)有我之境是意境的一种,表示一种审美活动中的形上至境;(3)“有我”是将“我”的主观感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 28.空间艺术:(1)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这是因为,空间艺术的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中排列而成的。(2)空间艺术主要有建筑、雕塑、绘画。 29.净化说:(1)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效果时提出来的。(2)说明悲剧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

29.寓教于乐:这一观点是由古罗马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来的。在他看来,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艺术要具有魅力,并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把美育看出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7.艺术品的他律性:

(1)艺术品的中介功能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2)艺术品的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28.仿象:1.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来的意象。2.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38.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它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和起点,是艺术家生产意象的必备条件。 26.命运悲剧:(1)古希腊悲剧的基本形态。(2)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与生俱来,先天的,因而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命运。(3)常常表现人在命运的拨弄下,不仅无所作为,而且结局非常悲惨。 26.审美直观:(1)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到对象的审美特征。(2)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26.有意味的形式说:这一观点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形式”。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定艺术的学说。

所谓“意味”,是指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所谓“形式”,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 27.审美理想:(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2)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3)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它不是一般形态的思想观念,而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高品位的审美追求。 29.崇高:(1)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2)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3)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36.游戏说:是一种从艺术起源的角度来界定艺术的学说,先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提出,后经席勒和斯宾塞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 27.贺拉斯的美育观:(1)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2)这是美育与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3)要求艺术既符合文艺的规律,又要有魅力,给人以感动。

39.审美意识:是指那些对于审美想象的感性直观的、尚没有上升至理论形态的认识。 28.表现说:(1)表现说兴起于西方l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2)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3)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29.美的问题的性质:(1)探讨美是什么,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2)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美的本质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

37.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39.无我之境:是王国维所区分的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有我之境: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与艺术意向中

26.悲剧性:(1)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2)在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遇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3)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27.席勒的美育观:1)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阐述了自己的美育观。2)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自由的,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3)美育可以恢复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造就完整人性,使人进入自由王国。

29.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29.趣味教育:1)梁启超的美育观。2)不同于强制教育,以趣味为目的。3)肯定了美育的独特性和独立价值。 36.柏拉图的美育观

(1) 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

(2) 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也会导致欣赏者摹仿, 淫秽内容会把人教坏。

(3)艺术作品应摹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4)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 37. 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

(2) 美学思想是能深刻揭示审美现象的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 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38.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 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 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 。

2)32.简述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

(1)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3分)

(2)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3分) 34.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

(1)王国维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2分)

(2)他认为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2分) (3)他认为美育还能作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