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26: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探究
作者:许智超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3期
摘 要:随着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现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障碍。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已经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作出认真的分析,探讨空巢老人的所面临的困境、形成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51-02
自中国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也从1997年的3 890万增加到2010年的2.6亿,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的37%。如今,打工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家庭结构在慢慢消失,农村“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所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探讨其养老可行性,是理论和现实都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负担加重。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对“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处于自养状态,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因无固定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精神空虚,缺乏情感上的慰藉。一方面,在空巢家庭中,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娱乐设施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常缺乏,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健康状况下降,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患病率较高。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有限,儿女又不在身边,社区资源有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养老资源不足,供需矛盾突出。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共同生活,一起劳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因此,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开设资助项目,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整合养老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发扬传统“孝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其社交领域,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