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4:43: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金台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高考模拟题参赛试卷
学校:宝鸡高新实验中学
注意:请将所有题做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时间:10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
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 ,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高考 资源网的”和“不戴帽子的”“ 王”字,是指“王”
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
“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
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
表示军事首领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
的巨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
这种权利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
天、地、人三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
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
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
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
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列传六十二·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 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游学 B.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置:审讯 C.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 昏:模糊不清 D.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纳:上交 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养浩“为官能为民着想”的一组是(3分) ( )
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④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⑤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不忽木来看望他,他和家人恭敬地迎接;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
B.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
C.张养浩往陕西赴任的途中,到华山祷雨,结果“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结果大雨如注。这些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可见他
D.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他调离堂邑十年之后,当地群众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3)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落花①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8、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9、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