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姓氏渊源考略 霞洞崔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2:55: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电白姓氏渊源考略 霞洞崔氏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非常复杂。有的一姓多源,有的多姓同源。现代我国的姓氏有数千个,姓氏起源地达千处之多。但追根求源,万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伟大创举。在太昊伏羲氏之前,世间没有姓,也没有氏,正是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后,世间才有了姓和氏的概念。尔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姓氏。 《电白人》杂志以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为本,设电白姓氏渊源考略栏目,旨在借杂志之便利,以姓联家,汇电白为一大家。 生命故事,源远流长。

电白霞洞崔氏,向是电白县的名门望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人口众多,居住比较集中,历代都涌现出一些影响比较大,颇有建树的人物,名闻乡间,蜚声海内外。它的经济力量比较雄厚,文物古迹甚多,可称为南国的一颗闪亮明珠。一、崔氏的渊源和迁来电白霞洞以前的简况

据《中国姓氏考》、《姓纂》和霞洞《崔氏族谱》等刊物所载,崔氏源于姜姓。

西周时,姜太公的儿子伋,死后谥为齐丁公。他的嫡嗣季子让君位给叔乙,自己住到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子孙遂

以崔为姓。

春秋时,崔氏子孙一直是齐国公卿之一。东汉以后,清河郡崔氏势力发展成为山东名门望族,博陵郡崔氏也名声显赫。到魏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长期列为一等大姓。 唐初,修订氏族志,皇族李氏为第一,皇后望族长孙氏为第二,崔氏列为第三。唐代崔氏有20多人在朝廷做过宰相等高官。

其后,各个朝代,各地崔氏都在继续繁衍,在历史舞台上仍然占有较高的地位。二、电白霞洞崔氏的由来、繁衍和播迁 电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于唐博陵王崔玄晖,乃崔玄晖后代的一个分支,原籍福建闽县(另一说是江西虔化),随父和叔入粤开基。

崔本厚的父亲崔焕之,居南海沙头北村沙涌坊。其叔父崔与之,南宋进士,原居于增城,被宋理宗任命为右丞相,和被任命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府事,致仕后,住在广州崔府街。

崔本厚,字植松,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任廉州府灵山县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临灭亡时,他从灵山解组告归,过神电卫(今电城)之西海滨渡头村(今属旦场镇),即在那里安居。同来南迁伯叔祖妣卢墓亦在渡头村,该地后名崔家园。

崔本厚晚年号九九公,享寿八十有九。逝后与妣黄氏合葬旦场上三里许北葛岭,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孙讳甫,又名文彬,系南宋咸淳癸酉(1273)解元(举人第一名)。其后,择吉于新一个癸酉年,建解元祠于电城西门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孙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举人。融兄友兴生吴佐(五世)。吴佐字时益,号日盛。元末时,他迁霞洞开族环居。其姻亲王万选(五世)、缙 (六世)父子则从双村仔(今电城镇海头村),也一同迁来霞洞开族环居。吴佐是崔氏来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来电白落籍的崔本厚为崔氏始祖。

崔本厚(九九公)下传七世(即吴佐之孙)才分元、亨、利、贞四房。《周易》“上经”的开头,说:“乾、元、亨、利、贞”。意是说:乾卦,包涵有原始的伟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贞洁的德性。这里,则是依次以之为四个房(儿子)的序号。镇符(长房)为元房之祖,镇助(二房)为亨房之祖,镇保(三房)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为贞房之祖。而吴佐之长孙江淳则无后嗣传下来。他们祖先各代,对初期开发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余代,三万余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镇一百五十多条村庄。三、霞洞崔氏的古今名人和有所建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