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00: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五年级上册科学习题 1.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我来填一填:

1.地球从表面到中心可以划分为三层,分别是 地壳 、 地幔 、 地核 。

2.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蛋白相当于地球的地幔,蛋黄相当于地球的地核。 3.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温度约为4700摄氏度。

4.科学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进行探索的。 二.当好小法官:

1.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2.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特殊的固态物质,温度大约有5000℃。( × ) 3.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磁力等,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 ) 4.地幔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构成。( ×) 5.地幔和地核主要由铁构成,所以地球上的铁是取之不尽的。(× ) 三、我来选一选:

1.地幔的下面是 B.地核,它是地球的核心部分。A.地壳 B.地核 C.地心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它是由A.岩石组成的。A.岩石 B.沙子 C.土壤

2.火 山

一、我来填一填:

1.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 压力 下会沿着裂缝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会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 岩石 ,有的则可能冲出地面形成 火山 。

2.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那里的物质热得像烧熔了的玻璃一样,叫做岩浆。

二、当好小法官: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 ) 2.地壳越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 ) 3.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 三、我来选一选:

1.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喷发的火山叫 A 。A.活火山 B.死火山 2.地壳厚薄不均,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有 B 千米。 A.20 B.30 C.40 3.地球内部的温度 C 。A.很低 B.与地面一样高 C.很高,能把岩石熔化 4.岩浆冷却后变成的是岩石,说明岩浆的成分 A 。 A.与岩石接近 B.与岩石完全一样 5.火山喷发是,岩浆是 C 而沿着地壳岩层裂缝冲出地面的。

A.靠自己的力量 B.靠地球的引力作用 C.靠地球内部的压力作用

3.地 震

一、我来填一填:

1.地壳内部的岩层在地球内部的 压力 作用下,会不断发生 变形 。

2.当产生褶皱的岩层进一步受到压力作用时,岩层可能发生 断裂 ,这时储存在岩层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使大地震动,这就是 地震 。

4.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 早 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 张衡 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它叫 地动仪 。 二、当好小法官:

1.构成地壳的岩层厚薄是均匀的,所以它们受到的压力也是均匀的。( × ) 2.岩层弯曲、褶皱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 ) 3.发生地震时,应拉开电闸,关掉天然气,灭掉炉火。( √ ) 4.地震现象可以说明地壳的岩层也是在不断变动着的。( √ ) 5.凡是地震,人都能感觉得到。( × ) 三、我来选一选:

1.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B 。A.岩层弯曲 B.岩层断裂

2.如果发生地震,应该及时 B 。A.进入室内 B.离开屋子,到空旷的地方去 3.地震发生前,常有 A 或 C 等前兆。

1

A.井水突然升降 B.天气转暖 C.动物惊慌 D.天降大雨

4.做一块卵石

一、我来填一填:

1.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二、当好小法官:

1.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程度不同的膨胀或收缩,常常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 )

2.植物根系的生长和穴居动物的活动等,也都可以对岩石起破坏作用。( √ ) 3.风化不能将巨大的山脉剥蚀成细小的沙粒。( × ) 4.水、二氧化碳、氧气、生物有机体和酸雨也能风化岩石。( √ ) 5.卵石的形成显示了大自然的力量,说明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 ) 6.高山上的岩石,由于昼夜、夏冬冷暖反复变化,会产生 裂缝 。( √ ) 三、我来选一选:

1.渗入岩缝的水结成冰时体积会 A ,从而对岩石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A.胀大 B.缩小 C.不变

2.高山上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会变成 A 。A.碎石 B.卵石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我来填一填:

1.通常人们把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做矿产。 二、当好小法官:

1.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 )

2.从金属矿产中提炼金属的过程十分简单,只要敲敲打打,挑出金属就行了。( × )

4.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许多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低。( √ ) 5.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因而可以尽量开采,放开使用。( × )

6.地表的变化

一、我来填一填: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当好小法官: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

4.化石不但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还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线索。(√) 三、我来选一选:

1.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 C

A.地震 B.火山喷发 C.修路架桥 D.板块的挤压 2.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D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7.声音的产生

一、我来填一填:

1.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各种物体,只要振动就必然发出声音,若想让声音停止,就必须设法让物体停止振动。 二、当好小法官:

1.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 ) 2.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出声音,而气体、液体振动都不能发出声音。( × )

2

3.大海的波涛声是由海水振动而产生的。( √ ) 4.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 ) 5.自然界的风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 ) 三、我来选一选:

1.对着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 B 振动产生的。A.瓶子B.空气 2.停止敲锣后,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B 。

A.耳朵的错觉 B.振动停止后,声音还会持续 3.把敲响的音叉放在水面上,会看到 C 。

A.水面十分平静 B.水向一个方向流 C.水面会振动起来 四、科学探究: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人说话的声音是否也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呢?请试着解释一下。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

用手按住鼓面、锣面,小提琴的琴弦,可以使正在发出的声音停止。因为这样能使正在振动的物体停止振动,从而使声音停止。

8.谁能传播声音

一、我来填一填: 1.固体、液体、气体 都能传播声音。

2.任何声音都是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3.铃声响了,校园各处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这说明声音能在 空气 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4.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5.在游泳池中潜水时,能听到岸上的人们说话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6.在宇宙中,宇航员交谈要靠无线电,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当好小法官:

1.只要有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 × ) 2.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都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这是各种声音的共同之处。 ( √ ) 3.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并且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其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 √ ) 三、我来选一选:

1.我们听到打雷声,是 B把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A.水 B.空气B.大地 2.我们在游泳时,如果潜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 A 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A.水 B.空气 C.游泳池的墙壁或大地

3.如果把耳朵贴在墙上,能听到隔壁房间敲击墙壁的声音,这声音是通过 C 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A.水 B.水蒸汽 C.墙壁

4.声音是以 B 的形式传播的。A.水波 B.声波 四、科学探究:

1.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快,大约每秒30万千米,很快能传到我们眼睛里,而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在空气中大约每秒340米,过一会才能传到我们耳朵中,所以我们就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当闹铃在真空密闭的容器中振动时,为什么我们听不到铃声?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当闹铃在真空密闭的容器中振动时,我们听不到铃声。

9.怎样听到声音

一、我来填一填:

1.耳朵分为 外耳 、 中耳 、 内耳 三部分。 2..中耳 和 内耳 在头的内部,我们看不见。

3.外耳由 耳廓 和 外耳道 组成。中耳由 鼓膜、听小骨 等构成。

鼓膜 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 耳蜗 等构成。耳蜗与 听神经 相连。

4.声波通过 外耳道 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 听小骨 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 听神经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