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47: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评价要贯穿活动的全过程。本课程不排除终结性评价,但更强调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活动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评价时的参考依据,但主要依据应来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策划、参与、组织、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评价是整个活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完全是在结束这门课程时另外进行的工作。
3、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本课程十分重视让学生主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的过程。
4、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本课程评价主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教师应营造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学习,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即使结果不理想,也不应得到否定性的、伤害其自尊心的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具体建议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报告、成果展示等。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具体方式有:档案袋、评语、活动记录、其他人(包括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推举与评说等。
六、课程管理 (一)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区、社会生活实际。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外的、蕴藏于社区、社会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到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两方面内容:学校对社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社区、社会为学校有效利用其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1、学校、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应把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来看待。
2、学校应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应优先考虑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有益场所、机构与环境,如科技馆、图书馆、少年宫、敬老院、孤儿院、车站、码头、公园、商店、工厂、农场以及社区其他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应充分联系社区中的各界人士,如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名人士等,使他们都了解并关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学校还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开发出新的资源。
3、社会各界应了解本课程所需的教育资源,应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支持课程改革,支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关心学生的成长,向学生开放蕴藏于学校之外的各种教育资源。
4、学校应作好课程资源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学校之间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注重课程资源共享。
(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1、学校应充分认识本课程的意义,坚定不移地开设和实施本课程。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纲要和课程指南,结合本地区实际需要和地方特色,制定相应实施计划。
2、学校应选拔合适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并督促其他任课教师参与协作,共同把教学工作做好。
3、学校可根据需要聘请学生家长、校友和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担任本课程的辅导员,并做好和校内教师的协调工作。
4、学校应做好课程考核评价、课程资源档案管理、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与推广等工作。应合理统计教师的工作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本课程的教研工作。
V 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联系紧密,且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领域。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顺应当今科技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进入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基因工程、农业新技术以及一些新兴的生活科技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将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结构性的发展和变化,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课程内容上的选择性。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理念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实施和开发中,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
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3-6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三)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发展的内在机理,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形成的同时,应注重通过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教育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四)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应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如工艺制作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品制作向作品设计、作品评价两方面拓展,农业技术的学习对象应从单纯的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产品贮存与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拓展。这样,既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经历,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了解作物生长和农副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般过程,掌握简单种植、饲养的一般方法。 ●走进信息技术大门,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过程中,作出有一定依据的评价。
(四)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保护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关注身边的技术问题,形成亲近技术的情感,具有初步的技术意识。
●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精神与态度及其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
●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发展可迁移的共通能力。
(五)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认识 ●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
●知道职业与技术、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三、课程内容 (一)内容的结构
小学3-6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初步、家政、职业了解等方面。其中,技术初步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形成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在内的基础能力以及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其内容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可选学2项)以及信息技术,并可在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等项目中选学2项。
(二)内容的选择
所安排的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
考虑到我国各地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的不平衡性,有些内容的安排呈现出开放性特征。在选择和确定这些具体内容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 这些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和区域性特征。
2. 这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相适应。
3. 这些内容有利于观察、设计、操作、评价、交流等学习过程的展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4. 这些内容蕴含着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迁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5. 这些内容所涉及的材料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可靠,又有利于教师的集体指导等特点。
(三)基本内容与目标要求(打\号的是供选择的拓展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