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5:26: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57.自相矛盾
人有鬻(卖)矛与盾者,先誉其盾之坚,曰:“万物皆莫能陷(刺破)之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
[文言知识]
其。“其”既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他的”、“他们的”,又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上文“誉其盾之坚”中的“其”,指“他的”;“其人弗能应”中的“其”,相当于“那个”。
是指 。
158.蝜蝂之死
蝜蝂(虫名)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益重,虽剧困不止也。其背甚涩(不光滑),物积因不散,卒仆地不起。人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其又好上缘,极其力不已,终坠地而死。
[文言知识]
苟。“苟”可以解释为“如果”。上文“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意为如果能爬行,又抓取东西像早先一样。又,“苟无雨,则禾枯矣”,意为如果不下雨,那么禾苗就要枯萎了;“苟不改过,则益谬矣”,意为如果不改正错误,那就更错了。
[文化常识]
古代的武器。古代的武器分进攻性武器与防御
[启发与借鉴]
性装备两类。矛、枪、刀、剑、斧、箭是进攻性武器;盾、盔、甲是防御性装备。原始的矛是木棍上安装尖锐的石器,以后改为金属的头子,大大加强了杀伤力。上文所说的那个鬻矛者所出售的大概就是这类矛。盾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正面平滑,背面有抓手;盾有藤制、皮制与金属制的多种。战士在作战时一手拿矛、刀、枪之类进攻性武器,另一手握盾保护自己。
有些人一错再错,就是要往绝路上走,多么像蝜蝂啊!
[思考与练习]
1.社会上哪些人像蝜蝂?清说出一种或两种。
2.解释:①负 ;②辄 ;③益 ;④卒 ;⑤仆 ;⑥缘 ;⑦已
3.翻译:虽剧困不止也。
159.墨子责耕柱子
墨子怒(发怒,批评)耕柱子(墨子的学生)。耕柱子曰:“我无愈(好)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太行山),以骥与牛驾(驾车),子(你)将谁策(鞭打哪)?”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而非策牛也?”耕柱子曰:“骥足以
1 [思考与练习]
1.翻译: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解释:①人云亦云中的“云”,是指 ;②万籁俱寂中的“籁”,是指 ;③千钧一发中的“钧”,是指 ;④屡见不鲜的“鲜”,
(值得)策。”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
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卞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文言知识]
举。“举”是个多义词。上文“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怒之。”耕柱子悟。
[文言知识]
策。“策”本指马鞭子。如《马说》:“执策而临之”,
中的“举”,指“行动”,意为一次行动果然有两只老虎的
意为拿着鞭子面对着马。上文“策骥”、“策牛”的中“策”,
收获。成语“举一反三”,意为举出一例便能推类好多
都作动词用,指“鞭打”。而“我亦以子为足以策”中的
种;“举棋不定”,本为拿着棋子不知投哪个位置,形容
“策”,要引申为“批评”。
[文化常识]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相传是宋国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兼爱”——爱所有的人。墨翟有很多学生,他们自己种田,自己织布,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当时跟“儒家”、“法家”一样有名。
犹豫不决;“举国上下”,意为全国上上下下;“举目无亲”,意为睁开眼不见一个亲人,形容处在陌生的环境中。
[思考与练习]
1.翻译:卞庄子以为然。 2.解释:①无边无涯中的“涯”,是指 ;②此起彼伏中的“彼”,是指 ;③尽力而为中的“为”,是指 ;④刻骨铭心中的“铭”,是指 。
[启发与借鉴]
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学生上进;对那些决意
161.嗟来之食
齐国大饥(灾荒)。黔敖置食于路旁,以待
不肯上进的人,批评已毫无作用,故无需责备了。 饿者而食之(给他们吃)。良久,有饿者蒙袂(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骥 ;②亦 ;③悟 。 3.墨子为什么要“怒耕柱子”?用原句答。 袖子遮着脸)辑履(拖着鞋),贸贸然(昏昏沉沉地)
2.翻译:我无愈于人乎? 来。黔敖左奉(捧,此指拿着)食,右执饮,曰:
“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瞪着他的眼)而视之,曰:“予唯(因为)不食‘嗟来之食’(带有侮
辱性的恩赐),以至于斯也。”黔敖从(追上去)而
160.一举两得
有虎争食,卞庄子欲刺之,馆竖子(旅馆的
伙计)止之曰:“两虎方食牛,食甘必争,争则
谢(道歉)焉。终不食而死。
[文言知识]
斯。这个文言虚字现代汉语中已不用。它多作
2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获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待)
代词用,相当于“这”。上文“以至于斯也”,意为因此到了这种地步。又,“斯时”即这时;“斯人”即这人。
底用木制,可防潮湿。“履”、“屣”一般用草麻或葛制成,也有用丝绸制成。形似船,多为方头。“靴”是皮制的鞋。
[文化常识]
古人的服装是宽袖长袍,如今古装戏中还能见到。袖子古称“袂”,“袖”是后起的字。团为袖口大,所以上文说“蒙袂”。古人还习惯将东西放在袖子里。成语“扬长而去”,意为一甩袖子走了。当然,古人也穿窄袖的,那是因为干活方便。
[启发与借鉴]
郑人是个教条主义者。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置 ;②操 ;③持 ;④市罢 。
2.翻译:宁信度,无自信也。 [启发与借鉴]
不吃“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
163.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太行山)方北面(正面对着北方)
[思考与练习]
2.填空:①宁为玉碎, ;②留得青山在, ;③万事俱备,
1.上文的“饥”是指 ,“饿”是 。 而持其驾 (驾着他的马车),告臣(我)曰:“我欲之
楚。”臣曰:“君之楚,奚为(为什么)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甲(资金)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驾车的人)善(好)。”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指代马
车)而北其辙(此指车走的路)也。
162.郑人买履
郑(郑国)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同“座”)。至之(到了)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同“返”)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郑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文言知识]
度。“度”是个多音多义词,指“估计”、“测量”、“考虑”
[文言知识]
之。“之”在文言中既可作代词、助词用,又可作动词用,它是一个极灵活的词。上文“我欲之楚”、“君
等。上文“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解释为“量”或“测量”。
之楚”中的“之”,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又,“三日
指“程度”、“限度”等,上文“吾忘持度”中的“度”,解释为
之京”,意为三天到京城。上文“此非楚之路也”中的
“尺码”。
“之”,作助词用,相当于“的”。
[文化常识]
古代的鞋叫“履”、“屣”、“屐”。“屐”类似今人的木屐,
3 [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