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提纲及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8 8:2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中国古建筑的起源

我国传统建筑的起源是从民居建筑开始的,一为“筑木为巢”的巢居,一为“陶复陶穴”的穴居。

巢居是先民们为了避免地面潮湿、虫蛇侵袭,在枝干分支的叉面上铺设枝干茎叶,搭架简陋的遮盖棚,以此作为居住所。干栏式建筑便是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我国黄河流域黄土层地区,由于土质细密坚硬、地下水位低,先民们开始在山崖或山坡上挖掘横向的洞穴作为居室。由于这种居室不利于阳光照射和空气流通,他们开始在平地上挖掘竖向的地穴。随着立柱的加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升上地面,完成由穴向屋的转变。

2、 木结构的类型、基本构件

我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个类型:

(1)抬梁式结构:

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放梁,梁上再放短柱,短柱上再置短梁,由此层层叠落到屋脊,并在各梁头上再架檩条以承屋椽,由此形成整个框架。这种形式构件复杂,但是结实牢固、经久耐用。由于室内少柱或无柱,内部空间宽敞,门窗安排方便,可以做出美观造型。 (2)穿斗式结构:

由于柱距较密,柱与柱之间用木穿连接。穿斗式架构不使用木梁,直接用木柱承檩,檩上架椽。优点是用较少的料建较大的屋,柱与穿形成的网状结构,结构牢固,抗风性好。缺点是屋内柱子多,不能形成较开阔的内部空间。 (3)井干式结构:

用天然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垒跌,形成房屋的壁体,屋顶也用原木制成。

(4)干栏式结构:

先用柱子在底屋做一高台,上面放梁铺板,形成平台。然后在平台上架屋,上层住人,下层杂用。

基本构件:梁、柱、榫卯、斗栱等。

3、 中国传统院落式民居建筑类型及其分布

1、 南北四合院

2、 窑洞式

3、 三坊一照壁与一颗印式

4、 土楼式

5、 碉房 6、 天井式

4、 阴阳五行思想(方位、颜色、象征物)

阴阳最初的概念是指日之向背,后来人们将阴阳解释为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认为一切事物皆有阴阳两个相互对立、依存的因素组成。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

元素 木 金 火

水 土 方位 东 西 南 北 中 颜色 青 白 朱 黑 黄 象征物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

5、 佛教建筑的类型、选址

佛教建筑分三类:佛塔、石窟、佛寺。 选址强调风水,以“藏风得水,聚气迎神”为佳。

6、 陵寝建筑的地宫及神道石刻等

1地宫

帝王陵寝的地下建筑部分又称为玄宫,幽宫。

先秦至秦汉时期,以“黄肠题凑”的形式区别于一般的墓葬。其造型特征为:先掘一个方形的深坑作为墓穴,从墓穴向地面掘斜形墓道通往地面。墓穴深8-18M,穴中用木材垒成木木 享。因为穴内垒筑的木材皆呈向心状,形似“题凑”,加之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呈淡黄色,形似“黄肠”,故将此类木享室称之为“黄肠题凑”。其木享室构造是用破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卯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上有大盖,下有底盘。套箱内分数格,正中置棺木,两旁和上下围绕几个方格,称为“厢”,呈东厢、西厢、头厢、脚厢等。象征庭院式布局。

东汉以后,由于木木享易被腐蚀和焚毁,人们开始以砖石代替木材建筑地下墓室。墓室中有前后室或东西偏房等,象征墓主生前所居。

明清时期,帝王陵寝的地宫建筑更加豪华与宏大。多按“前朝后寝”布局,顶部铺琉璃瓦,地面铺“金砖”,以砖石砌成前殿、中殿、后殿,殿与殿之间皆有门分隔。地宫内有大量的壁画与陪葬品,犹如一座地下宫殿。 2神道石刻

为了衬托陵寝的 威严,创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同时也是为了显示陵寝的等级和镇恶辟邪,趋吉避凶,从西汉至明清,皆在陵寝的前部开神道,并在神道两旁立石刻雕像,称神道石刻。

主要类型: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装饰性石刻:石象生;叙事性石刻:墓碑。

阙:汉代 最盛,汉代陵墓建筑 中重要的场景设计,墓前神道的标志 —墓阙。造型仿木制阙楼雕凿而成 ,在墓座、斗栱、屋檐等

细部雕出构造的细节。阙身上一般刻墓主的生平及造阙的时间,人物、造价等,同时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墓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是 位于四川雅安的高颐阙(建于汉建安十四年。东西二阙相距13.6米,东阙身题“汉故益州太守武阴令上计史举孝廉诸部从事高君字贯光”西阙为母子阙。阙身背面题“汉故益州太守阳平都尉武阳令北府丞举孝廉高君贯光”母阙与子阙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