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养生大智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19:28: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孔子的养生大智慧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里的“七十三”,实际上说的就是孔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这里的“八十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孟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 孔子还真的挺会保养的,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

那么,《话说孔子》要探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在养生方面的大智慧。孔老夫子到底是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的呢?他有什么保养秘诀呢?他是如何吃饭的呢?在吃饭这个最为普通的问题上,孔子有着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呢?

“食脍讲精细”

在饮食方面,孔子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就是说,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等切得越细越好。

在孔子看来,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艺术化一点呢?

但这一切,还都要我们自己把握好才行。如果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瞎讲究,那就一定会落得个物极必反的下场!正如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里面所说的那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衣服和饮食的低劣而感到可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值得与他有什么交往了。 “饮食无求饱”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孔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一些做饭做菜方面的要求,那么吃多少合适呢?在孔子看来,吃饭吃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食无求饱”! 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由: 第一、“饱暖思淫欲”是人性的最大弱点。孔子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在吃饱喝足、穿得又软又暖后,往往就会变化,产生淫欲之心。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在孔

子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必须做到“食无求饱”。

第二、人活着应该有比吃穿更高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人活着要吃饭是对的,但人不是为了吃饭才活着的。正如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那样,“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所说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既然我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追求吃饱穿暖,当然就会要求我们向着生活的更高目标前进。 饥饿之下的意志力

孔子不仅是这么说的,还是严格这么做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礼记·杂记篇》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次例外。 有一次,孔老夫子在一个名叫少施氏的人家里吃饭。当孔子在吃饭前要祭祀神灵时,主人少施氏就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值得您一祭”;当孔子刚要吃饭时,少施氏又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敢用来损伤您的胃口”。虽然,少施氏家的饭菜水平非常一般,但因为他的彬彬有礼深深地感动了孔子,最后致使孔子吃多了。

当然,这种吃多了的情况,在孔子的一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吃多了的情况固然少见,没饭吃的情况却不少。有一次,孔子准备应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国做官,在去往楚国的路上,

要经过陈国和蔡国。陈国和蔡国的官员们认为,学问深厚的孔子前往楚国做官,对于陈国和蔡国是个非常严重的威胁。于是陈、蔡两国就派出了大批士兵,前往孔子去往楚国的路上拦截。结果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了七日七夜,进退不得。

靠吃野菜为生的孔子在困境中做了如下三件事情: 第一、愈加慷慨激昂地在讲授学问; 第二、愈加慷慨激昂地弹琴唱歌; 第三、饿着肚子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您瞧,这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

从孔子对于饮食的态度,我们能有什么感悟呢?

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

孔老夫子有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在什么情况下,不吃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吃这些东西呢?《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我觉得,时至今日,这十二条规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都值得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的借鉴。

第一、“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第二、“色恶,不食。”第三、“臭恶,不食。”第四、“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第五、“沽酒市脯,不食。”第六、“失饪,不食。”第七、“不时,不食。”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

第十、“不得其酱,不食。”第十一、“割不正,不食。”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里面,都包含了哪些应为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借鉴的养生智慧呢?我觉得,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不吃不新鲜的食物 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一条“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饐”、“餲”两字的意思都是指我们所吃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后,不新鲜甚至变质腐烂了,因此就不能吃啦。再说这个“馁”。孔子那个时代,把鱼的腐烂称为“馁”,把肉的腐烂称为“败”,大鱼大肉腐烂了,当然也不能吃啦。

我们再看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二条“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在孔子看来,这就不能吃了。为什么呢?在孔子看来,颜色的变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则是:很有可能变了色的食物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变质了。因此,要是吃了这样的食物,那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条“臭恶,不食。”这第三条比前面说过的第二条还要厉害些。食物的气味已经变得恶臭不堪了,这当然是食物变质的非常明显的表现。这样的食物,当然就不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