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3:58: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运用象征的手法,梅花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D ⑵B

⑶ ①结构:承接上文西方人对我名字的好奇,也为下文作者因外国人误解梅花而抒发了对梅花的赞美做铺垫。作者层层递进,引出文章主旨,照应题目。②手法:象征,由梅花象征民族精神。对比、反衬,在与美国人谈到梅花时,用牡丹做对比,牡丹又大又美,但不具有梅花高洁的品质,梅花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③立意:表达作者对梅花自强不息、不屈不挠、清高孤傲、铁骨冰心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

⑵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构思和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题中要求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即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可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内容、结构及主题来陈述自己的理由。本题是个性化开放试题,明确观点后,结合文本能自圆其说阐述理由即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过的落日

陆平

①不经意间,望着天际那一轮正在沉沉下坠的落日,忽然心头怦然一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遥远,很亲切,好像在潜意识中已经驻留了好久,感受着一种靠近归宿的温暖,就像一个疲惫的行人,终于在朦胧的暮色间看见了远处可以落脚的村落。

②记忆中确实有过那样一刻,扶着把铁锹,痴痴地望着遥远的那轮落日,大地是一片温和得无法表达的金黄。一只不安分的鸟雀盘旋在空中,叫着“归去,归去”催人回归应该拥有的那处蜗居。而那里,炊烟早已经袅袅飘起,一盆清冽的凉水,小桌上一海碗汤面,一盘浓浓醋味的洋芋丝,还有一夜不需要再有约束的五彩的梦。

③那回出差回来,邻座的小女孩奶身奶气地唱起一支熟悉的儿歌,童稚的歌声天真、质朴。车窗外又是那一轮亲切的落日。童年的落日,跟晚年的落日,应该是同一个太阳。那一刻的落日随着长途行驶的列车久久不肯离去。一种不舍的柔情,一种神秘的饥渴,一种久远的感动,更有一种回归的安谧,充盈在疲惫的心头。落日实在并不比东升的旭日和朝

霞低下,尽管人们习惯于对朝阳的赞美。

④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傍晚,一车游人已经疲惫地靠向座背,连导游也恹恹地不再放出百灵鸟一般动听的喉舌。这时,落日在凤尾竹编织的绿色网隙展开一幅迷离的情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正如朦胧之中的月牙,还如闪闪烁烁的星辰,那是一种实在不能太多暴露的意境。而一种幸福满向心底,这种得天独厚的大自然的赐子,这种灵犀相通的感应,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只是属于我的一个人的专利,因为同行者沉溺于旅途的困顿,不再生成这种雅兴。

⑤落日没有太多的记忆,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

⑥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在找到最后归宿地汩罗江之前,在感慨“老冉冉其将至今/恐修名之不立”的同时,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他在《天问》中感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

⑦当乔尔丹诺·布鲁诺被捆到那高高的十字架上,木柴在他的足下熊熊燃烧起来时,殉道者吐出的最后一句话是:“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而当他最后一次在阴暗的牢房里看到落日的余晖,一定在心里想着: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

⑧落日的故事太多,没有人能够记得住每一个发生在落日下的故事。

⑨可是每个活着的人都会面临落日,即使千百年以后的日子里,落日依旧。后人无法记得太多的前人,哪怕最亲爱的长者,可是每一个后人都将经历落日,都会想到曾经有过的落日——最美、最热烈地燃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遥远”和“亲切”,都是就“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言的,但两者位置上不可互换。

B.第⑤自然段承接上文“我”对落日的记忆,引出下文屈原和乔尔丹诺·布鲁诺的例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屈原、布鲁诺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先贤,他们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同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

D.纵观全文,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语言典雅含蓄,充满诗情画意。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3)文章引用屈原的诗以及布鲁诺的话,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答案】 (1)D

(2)“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3)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②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③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解析】【分析】(1)D项中“作者通过人生落日与自然界落日的对比”这一说法不正确,作者写了三处自然界的落日:田间劳作时望见的落日、出差归来时车窗外的落日、西双版纳凤尾竹间隙的落日,突出的是落日之美,表达了对落日的喜爱和赞美。后文再写两位名人的人生落日、后人的落日,写出了生命价值的所在和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人生落日”和“自然界落日”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

(2)本题中要求理解“明天的旭日就是今天的落日”这句话,首先看它的表层意义,旭日就是落日,太阳始终只有一个,今夜落下,明早升起;其次结合语境,理解它的句内含义:作者想象着布鲁诺在临刑前一定想着这句话,写出了布鲁诺虽然面临死亡,面临人生的“落日”,仍心怀希望,坚信明天是光明灿烂的情怀。最后,结合文章中作者赞美自然界落日,同时歌颂了两位名人在生命中最后的“落日”的文意,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

(3)从内容上讲,引用这两位名人的话,除了前文中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外,又用联想的手法写到了人生的落日,写出了两位名人在对待“落日”时的态度,无疑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在增加文学意蕴的同时,也更富有感染力了。从结构层面来说,引用两位名人的话,既呼应了上文的“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又照应了下文对每个人都要面临落日,但都能记住曾经最辉煌的落日的描写,很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引用名人的话,使文章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自然界的落日之美上,而更进一步地深入到“人生”的层面,升华了主题,即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 故答案为:⑴D;

⑵“今天的落日”和“明天的旭日”其实是同一个太阳,只是形态不同而已。这句话表现布鲁诺心中的坚定信念:今天(现在)在火刑架上的布鲁诺和明天(未来)得到认同的布鲁诺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是存在方式不同而已,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不要悲观。 ⑶①引用前人的话,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染力;②承接上文“落日下的世界却已走过千年万年”,照应了后文“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但每个人都会记得曾经辉煌的落日的内容。作者引用屈原的话,表现了屈原对落日、对时间的思考,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忧虑。引用布鲁诺的话,表现了他临危不惧,信奉真理,心怀光明的情怀。③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追忆起昔日令他感到温暖、柔和、美丽的三个落日镜头,继而思维跳跃,联想到中外历史上两位名人“曾经的落日”,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赞美了屈原、布鲁诺是最辉煌、最壮丽的“落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升华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

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看引用对表达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的作用;引用屈原的诗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是为了表明古人也“无疑也经历过太多的日出日落,也承受过落日的沐浴”“日出日落也给他的心灵带来深长的震动”,正如今日带给作者的心灵的震动一样;引用布鲁诺的话语“火焰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为了表达,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是“落日”还是“旭日”而发生改变,自己的坚持的正确的,尽管如今遭受到不公的待遇,但等到“明天”“未来”,人们一定会像认识旭日一样重新认识到他的价值; 引用他们两人的话语也是为了印证,每个人都会面临落日,尽管不一定都能被流传、记录下来,但在后世一定会有人在落日的时刻有同样的感受。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荷叶 韩开春

①那年我去宏村,正是深秋季节,顺着黄山的皱褶一路前行,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到了村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据说,当年李安在此拍摄《卧虎藏龙》,男主人公李慕白就是从这座小桥上牵着他的白马走过的。

②但是,我的目光却被湖中那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吸引,脑海中瞬间浮现的竟是《红楼梦》里林黛玉反对贾宝玉拔除破荷叶的理由:“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林妹妹那双对着残荷发痴的忧郁的眼睛。在那一刻,我居然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要是能有机缘在湖边的书院住下,在有雨的夜晚,或是撑着一把油纸伞,顺着石砌的湖堤漫行,或是隔着石雕的窗棂,卧听雨打残荷,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啊。

③其实,我有许多亲耳聆听雨打残荷的机会。我读初中的时候,学生宿舍的后面就有一大片荷塘,每年莲藕起出之后,就再也没人去管它,任由满塘的荷叶自生自灭。然而我终究只是个俗人,比不得林妹妹那样冰雪聪明,所以听雨打残荷的次数虽然不少,却从未听出过什么诗意。

④与枯萎破败的残荷相比,我更加喜欢夏日的新荷,光鲜洁净,绿意盎然,看上去就很赏心悦目,勃发着无穷的生机。中午或是傍晚,会有一些或红或绿的蜻蜓、豆娘前来参观,它们或许是被这荷塘满目的绿迷住了,绕着圈不停地飞,迟迟不肯离去,飞累了,就在新冒出的小荷尖上歇歇脚;身上穿着黑黄条纹套衫的小青蛙,也从水里冒出头来,双腿一蹬,用它那著名的蛙跳,一下子便跃上了荷叶的表面,随之溅起的一串水滴,滴溜溜地汇聚到荷叶的中心,凝成一颗又圆又亮的大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像是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们许是把这一张荷叶当成了运动场,鼓着大腮帮咕咕呱呱不停地叫,呼朋引类;还有一些黑脊背的鱼,在荷叶撑起的大阳伞下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间或举起大尾巴,在平静的水面上使劲一击,发出“泼剌剌”的一声响,溅起一朵大水花,旋即一头扎进水底,再

也不见了。

⑤这样的季节,最快乐的自然还是孩子,从第一朵荷花在水面上升起,绽开它美丽的笑脸时起,就会不断有孩子顺着塘埂悄悄滑下水去,学着在水面上那群嬉戏的鸭仔的样子,把鼻子一捏,头往下一低,便潜进了水底,上来的时候,手里总会多出一截细嫩甜香的花香藕,临了上岸,还不会忘记摘一片荷叶顶在头顶。有时候也玩打水仗游戏,学着电影里白洋淀民兵打鬼子的模样,顶着一片荷叶,手里端根树枝,一只眼闭着,煞有介事地一瞄,手指一勾,嘴里同时还要发出“叭”的一声。

⑥少年的记忆,除了玩耍,大多数还是和味蕾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荷叶,也是如此。说到吃,必须提一下荷叶粥,这是我母亲夏天常做的,把新鲜的荷叶洗净,切成细丝,放点冰糖,和粳米一同煮,做出来的粥青白相间,颜色好看,味道也好,清香扑鼻,有清热解暑之功效。荷叶还可以包裹食物。我祖父有个习惯,赶集的时候带上一张荷叶,或干或鲜,随季节改变而有所不同,回来的时候,总会变戏法般从怀里掏出一只荷叶包来,里面包着的有时是几片卤猪头肉,有时是两根油条。他用筷子夹起肉丢进我的嘴里,果然是跟往常吃到的不同,肉香中夹杂着荷叶的清香。长大后读明清小说,见到许多关于市井场景的描写,我才知道,原来这用荷叶包熟食的举动并不是我祖父的首创。

(选自《2012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秋时节的宏村,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充满古徽州的非凡气派。尤其是那泛着碧波的小湖,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

B.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这是因为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

C.“我”喜欢夏日新荷,因为它绿意盎然,充满生机。荷塘里蜻蜓、豆娘、青蛙以及鱼儿的活动,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D.少年时代的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现实中置身湖中大片残荷的宏村,“我”竟有了长留宏村的想法,享受漫步湖堤或卧听雨打残荷的惬意。 (2)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 (3)结合文意,分析“我”为什么喜欢夏日的新荷。 【答案】 (1)A

(2)①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②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③点明季节时间等。 (3)①光鲜洁净,赏心悦目,有无穷生机;②是孩子的“玩伴”;③妈妈做的荷叶粥让“我”念念不忘。

【解析】【分析】(1)A项,“更是让‘我’赞赏不已,流连忘返”分析错误,原文中对小湖的描写较多,从“残荷”到“新荷”,但无“流连忘返”之意。故选A。

(2)从内容上看,文章开头描写宏村秋景属于自然环境描写,鉴赏环境描写要注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写作形象的烘托,对文章氛围的创造以及对推动行文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层林尽染,草黄枫红,间杂粉墙黛瓦,古徽州果然气派非凡”点明季节,并渲染典雅古朴的古徽州的气氛。从结构上看,属于文章开头,可以从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角度作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水,一条小道笔直穿过湖心,上面有座弯月般的石砌小桥名叫画桥”为下文写残荷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