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14:52: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落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是概括大明湖春天和秋天的景物特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找到这两个季节大明湖景物的描写,最后再加以概括分析即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筛选,可以到原文如下内容中去找: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题干中的问的是:“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从句子的结构上作用看,“话虽如此”是指上文写大明湖的内容: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是指本段中的: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所以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并且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明湖名胜的认可。
(3)本题文句中的词语“煮过”“阔气”,要结合文句进行理解和分析,“煮过”句没有手法的运用,只结合文句进行分析即可,丁香花在春风的侵蚀下的衰败的形象,形象的体现了大明湖春天的惨淡的景物特点。“阔气”句也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句分析即可,阔气是对大明湖白莲盛产的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大明湖物产丰富的欣慰之情。
(4)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和对文意的理解,作者写大明湖的秋景是为了写大明湖春天而服务的,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衬托出了大明湖春天景物的惨淡,抒发了作者对大明湖春景的叹息和感慨之情。
故答案为:⑴大明湖的春色特点:不大、不明、不湖;。湖中多坝,水黑且不清,水定无波,一望无景,气味难闻。大明湖的秋景特点:明朗;晴暖无风,水平如镜,湖宽水静,充满画意。
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对上文大明湖景色总结,引起下文对大明湖是为名胜的描写。
⑶①“煮过”形象地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②“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本指家庭富有,这里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蓇葖的名贵和丰富,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的骄傲之情。
⑷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
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①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②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③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④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⑤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
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⑥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 请简要概括本文围绕炒米写了哪些内容。
(2) 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有什么作用?
(3)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1)①吃炒米的风俗;②炒米的做法;③装炒米的用具;④炒米的吃法;⑤炒米的用途。
(2)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②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住文章有关炒米的内容,从每段中概括整合,如第一段中介绍的各地都有的有关吃炒米的风俗,第二段中“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是有关炒米的做法,第三段中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涉及装炒米的用具,第五段中“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是有关炒米的吃法,第六段中“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涉及炒米的用途等等。
(2)由原文“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可知,第④段中写了关于张仲陶的一段轶事,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表现炒米坛子的普遍性;由原文“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可知,写关于张仲陶这样的一段逸闻趣事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并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3)由上文“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可知, “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由
上文“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可知,在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句子“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故答案为:⑴①吃炒米的风俗;②炒米的做法;③装炒米的用具;④炒米的吃法;⑤炒米的用途。
⑵①表明炒米坛子家家有;②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④真实地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⑶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可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表现炒米在家乡的普遍性;插入一个算卦之人和人们丢失东西算卦的情节,也表现了普通百姓们的生活,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15.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各题。
芦 苇
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活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的工夫就迅速地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
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长的芦苇?
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古老的歌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1) 原文第三段中“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有什么妙处?
(2)“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句,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4)结合全文,探究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比喻,把芦苇的根比作千万只鸟,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拟人,写芦苇的根能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生动地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也对) (2)不矛盾。说“芦苇更像一个人”,是因为它生长的方式与人类相似;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是因为芦苇不会拐弯抹角,只会一直向上生长,而人却会有歪心斜术。 (3)①生命力顽强;②品节正直倔强;③身姿纤柔美丽;④纯洁包容。
(4)①“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句,用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②“不知道我的身体能长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句,由对芦苇的赞美写到人类高远的思想境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③以疑问结尾,引人思考,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该题要求分析“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的妙处。从修辞手法分析,“这些根”“像千万只鸟运用了比喻,再联系比喻的作用——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织成”运用拟人,再联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