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学导学案(全套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9/25 2:42: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理解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相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复 习 过 程 中考考点清单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2.声音的传播

(1)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2)介质: 固体 、 液体 、 气体 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 种类 相关。 (2)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 大于 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大于 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即: V固>V液>V气 。 适时总结 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音色 、 响度 和 音调 。 名 概 念 影 响 因 素 相 关 关 系 称 音 声音的 高低 。 调 响 声音的 大小(强度 弱), 常用分贝(dB)表示。 音 声音的品质。 色 发声体的频频率大,则音调 高 ; 率。 频率小,则音调 低 。 发声体的振振幅大,则响度 大; 幅及 振幅小,则响度 小。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由发声体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乐材料、 器, 结构和发声发出的声音一般音色 体的 不同 。 发声方式决1.物体发生振动且声波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 定。 考点三 噪声及噪声的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 妨害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1) 在声源处减弱 ;(2)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在人耳处减弱 。 考点四 声的利用

1.超声波(频率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水平强、声能易集中。 (2)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2.次声波(频率低于 20 Hz 的声音)

(1)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2)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3.声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 信息 ,如:回声定位,B超。 (2)声音能够传递 能量 ,如:超声波碎石。

基础检测

1.在敲响大钟时,我们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D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2. 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产生这种声音的振动物体是( B) A.手指 B.琴弦 C.空气 D.弦柱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

A.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B.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

D.在月球上宇航员相距很近也要借助无线电话才能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4.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D) A. 空气 B. 水 C. 说话的人 D. 空气和水 5.“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B ) A. 音调 B.音色 C. 响度 D. 振幅 6.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A)

A. 增大声音的响度 B. 增大声音的音调 C. 改善声音的音色 D. 减小噪声 7.对于一般人来说,有利于学习、休息的理想环境是(B )

A.0dB完全没有噪声的环境 B. 30~40dB的较安静的环境 C. 80~90dB的环境 D. 100dB以上的环境 8.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D )

A.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在嘈杂的车间里,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 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 9.下列事例中, 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B)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仪器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10.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能够听到三次响声,第一次是

由 铁管 传来的;第二次是由 水 传来的;第三次是由 空气 传来的。

11.把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捂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增强了很多倍,这说明了:固体能够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1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 (2)引吭高歌; (3)她是唱高音的歌唱家; (4)请勿高声喧哗。 其中“高” 字指音调的是(1)和(3);“高” 字指响度的是(2)和(4)。

备考满分挑战

1.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能分辨出它们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主要是因为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C)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传播速度不同

2.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1所示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边设置隔音墙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3.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C ) 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4.一曲《梁祝》哀婉动听,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能表现不同的特点,你能区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主要是依据声音的(C )

A.频率 B.振幅 C.音色 D.节奏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 B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 B.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能够阻断噪声传播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6.如图2所示,主要体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B )

7.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叫喊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和是指声音的(C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8.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B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选项D是回声增强了原声的结果)

9.为了减少噪声污染,人们实行多方努力,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D) A.把高噪声的工厂迁移往远郊区 B.给噪声大的机器装上隔音罩

C.在公路和住宅之间植树绿化 D.关闭所有声源,彻底消灭噪声

10.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 琴弦的振动 ,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 空气 传播的。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水(或液体)能传声。

12.声音是物体_振动_产生的。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因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大于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13. 利用超声波可测海洋的深度,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船上发出信号6秒钟后在海面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底的深度是多少?

解:h=s=vt/2=1500m/s×6s÷2=4500m

14.海面上有一只舰船,上面有一台超声测位仪,竖直向下发射一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已知此处海底深2000m,则超声波在此海水中的速度是多大?

解:V=s/t=2000m×2÷4s=1000m/s

15.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 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40 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根据题意可知:t车=t声 ,

t声=s/v=(700 m×2—40 m)÷340 m/s=4s V车=S车/ t车=40 m/4s=10 m/s

16.反坦克炮瞄准一敌人的坦克,开炮后0.6 s看到炮弹在敌坦克上爆炸,再经2.1 s才听到爆

声,若当时的声速为340 m/s,则此反坦克炮距离敌坦克有多远?炮弹飞行的速度为多大? 解:根据题意可知:0.6 s是炮弹用的时间,2.1 s是声用的时间。 S=v声t声=340 m/s×(2.1 s-0.6 s) =510m V炮=S/t炮=510m÷0.6 s=85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