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7:17: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216化学工程领域
一、学科简介
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材料化学工程、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及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江汉大学华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国家和湖北省化工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中试及产业化示范的重要依托基地。
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7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90%以上,“楚天学者”2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近三年,本学科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总经费4000余万元,CSCD收录论文76篇, SCI、EI收录论文60篇。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化学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鼓励优秀学生提前答辩。
四、主要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运用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应用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对化学品在工程放大和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研究。
化学工艺: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清洁生产与生态化工;化学工艺与生物工
1
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资源利用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生物化工:应用生物化学;动物高效繁育与品质控制;微生物产品及发酵工艺; 植物细胞工程。
应用化学:食品添加剂及功能助剂的合成及应用;医药中间体的研制与开发;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基于光电检测的化学传感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光电功能材料化学。
工业催化: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气体脱硫净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机催化氧化反应及其工业应用;催化材料合成与应用。
材料化学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表面与界面化学工程;光电子信息材料;)高强轻型合金材料制备工程。
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致害有机物的生物干扰效应;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天然产物的生物效应。
五、培养方式
1. 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0个月。
2.实行双导师(以培养单位导师为主)负责制。即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和工矿企业或工程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实行集体培养。
3. 采取灵活培养方式。研究生一般在校内培养,也可由学校、科研院所、厂矿企业、医院联合培养。
六、授予学位类别
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学分要求与分配一览表
总学分 ≥28学分 学位公共课≥5学分 学位基础课≥7学分 修课学分 ≥24学分 学位专业课≥6学分 选修课≥6学分 补修课≥0学分 文献阅读 1学分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1学分 必修环节 ≥4学分 实践活动2学分 英语听说课程模块 18学时 0学分 体育健身0学分
2
八、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
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完成不少于28学分、不多于32学分的课程学分,一般在前三个学期内完成。其中学位公共课5学分,学位基础课不少于7学分,学位专业课不少于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2. 必修环节包括文献阅读、学术研讨及学术报告、实践活动和体育健身等四方面内容。
硕士研究生必须广泛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提交文献阅读与文献综述报告,文献阅读计1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在学期间需参加校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会,其中英语研讨或报告不得少于18学时,计1学分。
实践活动的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验之外,也可以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实践活动原则安排在第四学期前完成,计2学分。
英语听说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学术语境下用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能力,主要采取倾听与速记, 参加国际会议英语交流或英语研讨与交流。英语听说课程模块要求达到18学时,不计学分。
体育健身类课程主要由研究生处安排各种体育运动项目训练,以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体育健身类课程不计学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