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2:3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要点必背 姓名:__________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1、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中国地形国上标有不同的颜色。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是(2000~3000米);中部和北部的(土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2000米);东部(绿色)地区,海拔大约是(1000米以下)。 3、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 )。我国人口多,山地多,平原少,耕地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要特别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4、( 1991年6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5、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 6、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 7、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8、我国云南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 ),是个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还有(药材之乡 )的美称,药用植物有( 500多种 ),还是我国第二大( 橡胶生产基地 ),也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故乡。 9、( 青藏高原 )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 世界 屋脊 ),( 天高地寒 )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这里( 冬季严寒,夏季凉爽 )。 10、 (糌粑)是 藏族人民喜欢的主食。

11、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被称为我国的(森林宝库)。

12、保护动植物的感人事迹:黑龙江畔的女大学生(徐秀娟),毕业后立志回家养鹤,后来,为了救一只陷在泥潭里的(小丹顶鹤),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人们把她奉为(丹顶鹤的保护天使)。 13、丹顶鹤属于我国( 一级保护动物 )。 14、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15、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 一两个人 )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 16、现在很多牧区都建立了( 定居点 ),有( 商店 )、( 学校 )和( 医疗站 ),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大的照顾。 17、( 船 )除了做运输工具外,也是会走的房子。

18、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 ),叫做( 胡同游 )。四合院的房子很独特,( 房房相连),(院院相通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

19、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如山西的乔家大院。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是:(①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对建筑学是个活教材;②可以研究当时的民风民俗,了解社会风俗的变化;③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0、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 山西、陕西、甘肃 ),等省区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被称作( 黄土高原 )。

21、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 )的特点,挖( 窑 )居住,窑洞既( 省工省料 ),又(冬暖夏凉 )。 22、( 延安 )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23、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直立不易坍塌的特点,挖窑洞居住,既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是:(①它有一个厚厚的用土覆盖的“屋顶”,可以保温也能隔热,犹如空调;②窑洞里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

2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工具的发展突飞猛进,北方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很少水运;南方不仅有(铁路和公路),(船)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长江下游河网密布,以船代步,独具“水乡”特色。 25、我国南方地区(湖泊众多 ),河流( 纵横交错 ),( 船 )作为交通运输工具作用可大了。 26、船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 聪明才智 ),我国的( 造船技术 ),在世界上曾一度领先。

27、我国城市自行车总数高达( 7400 )万辆,被称为( 世界第九大奇观 )。 28、中国历来有(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的说法。 29、北方人爱吃( 面食 ),南方人爱吃(米饭 )。 30、云南的风味食品( 过桥米线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是说我们在品尝美味佳肴时不要忘了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要节约每一粒粮食。(“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难”),是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很多人辛苦劳动换来的,我们要爱惜。 32、传说黄帝的妻子( 嫘祖 )教会了人们( 养蚕、缫丝、织锦 )的本领。 33、( 服饰 )的产生和发展,是( 人类文明 )的一个缩影。 34、人们奉( 黄道婆 )为( 纺织业)的祖师。

35、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出土的古代丝绸,工艺精湛,一件单衣重量不足(一两),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难得的珍品。现在,丝绸仍是我国出口换汇的主要产品。 36、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 地形、气候 )的不同,(服饰 )的差异也很大。 37、绚丽多彩的( 服饰 ),是(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体现。

38、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穿(蓝色、蓝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们穿(灰色、蓝色的制服,学生穿草绿色军便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彻底改变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情况,人们的服装更加丰富多彩了。

39、在我们身边,有人天热了,进出公共场所只穿短裤、拖鞋,不穿上衣,这种行为不文明。每个人自觉的文明行为,是文明国家的必要条件,我们小学生的着装也应做到:(出入公共场所不能衣冠不整,不能穿拖鞋,不能袒胸露背)。

40、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对于讲方言的同学,我们不能歧视,要帮助他们(正确发音、讲普通话)。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41、赛龙舟在(端午节)举行,风筝节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山东潍坊)举行,本地端午节风俗:(插艾蒿、吃粽子、赛龙舟)。 42、方言代表着不同地域的( 语言文化 ),但也带来了交流上的不方便,在( 保留乡音 )的同时,还要重视推广( 普通话 )。 二、判断题

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不是我国的森林宝地。(×) 2、我们每个同学要有爱心,不论对他人还是对动物。(√)

3、牦牛、骆驼、雪橇、船、火车、飞机、汽车、自行车等,它们都是交通工具。(√) 4、我国南方温暖多雨,多河流多湖泊,因此水上交通工具发达(√)

5、我国是自行车最多的国家,自行车总数达7400万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6、北方人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北方干旱产麦,南方多雨产稻。北方的面点上百种,南方的美其名味佳肴数不胜数。(√)

7、丝稠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 8、丝稠色彩鲜艳,图案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9、在我国,山地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与山地相比,我国的平原较少,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

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1、我们的生活与( 农业 )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穿的棉制品服饰是( 农业 )提供的,我们吃的食品是(农产品 ),生活中( 农业 )无处不在。 2、( 泥土 )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3、我国的土壤:其中东北地区属于(黑土地),它十分肥沃;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基本上是(黄土地),适合种植温带植物,南方主要是(红土地),适宜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 4、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5、没有了(土地),人类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6、我国虽然土地广阔,但( 人均耕地面积 )却大大低于( 世界平均水平 )。 7、( 土地资源 )的多少时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由多变少,也可以由少变多。 8、人们常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形容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 生活习惯 ),( 特点 )的不同。 9、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这里的粮食是(青稞),(牦牛)、(藏山羊)、(藏绵羊)是这里的特产。 10、农业生产是人们从事(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1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和(农产品)都十分丰富,这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12、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小麦比较适宜在(北方种植),而南方(稻米)比较多。 13、( 秦岭——淮河 )一线是我国地理的( 南北 )分界线。

14、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南水乡,是(稻米)的故乡,也是(茶叶)的故乡,这里盛产(水稻)(油菜)等农作物。

15、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地区性),还有(季节性)。 16、农作物的( 播种 )、( 管理 )、(收获 )、有一定的时间,叫做( 农时 ),我国人民子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 二十四节气 )。 17、( 二十四节气)是劳动人民在( 农业生产 )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按照( 二十四节气 )安排( 农事活动 )。

18、我国是农业大国,各种( 自然灾害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19、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蝗灾)、(雹灾)、(水灾)和(风灾和沙灾)。 20、俗话说( 干旱起蝗灾 )。( 蝗虫 )对( 农作物 )的危害极大,必须及时治蝗。 21、有经验的农民知道( 雹打一条线 ),对付自然灾害要提早预防。 22、(土地沙漠化 )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

2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的土壤(50多亿)吨。 24、全国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 25、20多年来,全国义务植树人数达(82.2亿),植树398.4亿株,人工林的保存面积达7亿亩,居世界(第一位)。

对自然的改造利用要( 适时适度 ),过度( 开采 )会导致不良后果。 26、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养育着(人类),孕育了(文明)。 27、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饮茶)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28、我国素有(“大豆王国”)之称。大豆在我国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 29、(无土栽培技术)是美国一位农学家1929年发明的。它不仅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而且使(植物鲜嫩翠绿)。

30、良好的( 生态环境 )是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的(环境 )是动物的坟墓。 31、黄海休渔期始于(7月1日 ),时间为( 2个半月 );东海休渔期始于(6月15日 ),时间为(3个月 );南海休渔期始于( 6月1日 ),时间为( 2个月 );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 )。 32、(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过渡的开始,世界文明古国的起源都始于(农业)。 33、(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它的发明者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4、(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科技下乡)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致富的希望。 二、判断题。

1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农业无处不在。如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都离不开农业。(对)

2泥土是无价之宝,我们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对)

3我国土地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4不同的地区,根据土壤,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地制宜”。(对) 5小麦有秋小麦和冬小麦之分。(×)

6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对)

7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谷是指:玉米、大豆、高梁、小麦、水稻。(对) 8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有一定的时间,叫做农时。(对) 9“生物灭蝗”是治蝗灾的一种重要方法。(对)

10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动物的家园,破坏了的环境是动物的坟墓。(对) 11休渔是为了充分保护海洋资源。(对)

12古镰、石刀、曲辕犁、筒车、收割机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 13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对)

14无论是农业工具,还是耕作方式,从历史到现在的变迁中,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历程(对) 15温室技术,大棚种植让我们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对) 三、选择题。

1.东北地区俗称( C )。A 黄土地 B 红土地 C 黑土地 2.丘陵的红土地是( A )土壤。A 酸性 B 碱性 C 中性 3.青藏高原被称为( A )。A 世界屋脊 B 中国屋脊 C 世界脊梁 4.云南是“药材之乡”和( C )。A 玉米之乡 B 鱼米之乡 C 橡胶园地 5.小麦分为( A )和( D )。A 春小麦 B 夏小麦 C 秋小麦 D 冬小麦 6.冬小麦主要分布在( B )。A 甘肃、新疆、西藏 B 华北、黄淮、长江流域 7.黑龙江省原来是有名的( B ),经过几代人的开垦种植,现在已成为( C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