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讲解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5:23: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国宝级文物。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熏炉为博山形,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九条龙装饰,“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卫青。

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净化环境。这件竹节熏炉的炉盖形似多层山峦,云雾缥缈,再加以金银勾勒,宛如一副秀美的山景。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形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3、 彩绘扁身陶俑若干

这些陶俑姿容恬静、仪态端庄、服饰淡雅、体形纤瘦,表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的阴柔之美。汉代以瘦为美,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能在“掌上起舞”,轻盈之态可想而知。造诣精湛的汉代艺术家们在赋予她们纤纤细腰之后,又将裙摆展开,巧妙的构成一个稳定坚实的基座,这在增加了艺术美感的基础之上,还克服了单纯强调“瘦”所带来的纤弱之感。 4、男、女裸体俑

汉代出土的陶俑从形制上分为塑衣式陶俑和着衣式陶俑两种类型。塑衣式陶俑是指人物形象及服饰同时塑成,并施以彩绘;着衣式陶俑在随葬时身上穿着真正的丝绸、棉麻或铠甲类等服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衣装已糟朽、碳化,

37

成为今天所能看见的木臂裸体俑。考古资料表明,这种裸体俑大量出现于帝、后陵陪葬墓中,但少数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中也有出土,应为皇帝的特别嘉奖或赏赐。从出土情况来看,塑衣式陶俑使用较为普遍,而着衣式陶俑制作复杂,成本较高,出现较少,说明在随葬规格上有等级差异。

这几件男、女陶俑就是着衣式陶俑,俑体彩绘呈红色,肩部截面中有一圆孔,用于安装木臂,可以自由活动。他们华丽的服饰和木臂早已腐朽。其中一名男俑的左足底阴刻着“左车”二字。根据《孙膑兵法》“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的记载推断,该俑的身份为车兵。 5、几何纹空心砖

空心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使用,西汉时还被用来建造画像砖墓。制作也有了新的发展,砖面上的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 6、“鼎湖延寿宫”瓦当

陕西蓝田县出土。《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所建的“鼎湖宫在湖城县界,又一说在蓝田,??”,可知此瓦当是使用在鼎湖宫建筑上表示宫殿名称的瓦当。 辅助展品

A 西汉帝王世系表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是为汉高祖。国号汉,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共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这十三个统治者,统治时间近214年。 B 西汉帝陵位置图

西汉十一位皇帝的陵墓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布在西安东郊和南郊以外,其余九个皇帝的陵墓全都分布在咸阳原上,一字排开。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刘启阳陵、高祖刘邦长陵、惠帝刘盈安陵、哀帝刘欣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武帝刘彻茂陵。中国古代帝王陵墓选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传统习俗、风水观念、皇帝个人喜好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物质经济能力的限制,若统治者将其陵墓建在距京城较远的地方,必然会带来诸多不必要的浪费和麻烦。咸阳塬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距汉长安城只有十几公里,所以成为汉代帝王修建陵墓的首选之地。 (三)离宫别苑

38

西汉时期,皇家的离宫别苑多达145所。著名的上林苑占地四百多里,放养无数珍禽异兽,栽种花木3000余种,并有泾、渭、灞、浐、沣、镐、矞、涝八水出入其中,是皇帝游乐狩猎、养马及训练军队的重要场所。 1、“上林荣宫”铜方炉

这件铜方炉外形看上去颇似今天的烤炉。炉分上、下两层,上为炉囿炉箅,下层为盘,用来盛灰。炉沿上錾有“上林荣宫,初元三年受。弘农宫铜方卢(炉)??”等四十二字铭文,由此可知此炉为上林荣宫之物。 2、“上林”铜鉴

出土于上林苑遗址中,从“上林铜鉴可容五石”的铭文可知这是一件容器。在没有普遍使用铜镜以前,人们常在鉴内盛水用来照容,因而铜镜也被称为“鉴”,又称“照子”。铜鉴还可用于沐浴、在鉴内盛冰,放入宫室内还可消暑降温。 3、十二字砖

这件砖上的十二个字分别是“延年益寿与天相侍日月同光”,书体为悬针小篆,内容是吉祥用语。它体现了当时人们祈求长生不老、永寿安康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反映出汉代建筑在实用与装饰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 4、文字瓦当

代表西汉瓦当最高成就的是各种文字瓦当,在当时被大量使用。当面字数从一字至十二字不等,其中以四字最为常见。文字瓦当按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表示建筑物名称。多为宫殿、官署、陵园、祠堂等;二、吉祥用语。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三、表达怀念和纪念性的文字。如“汉并天下”瓦当即属于表示纪念性的,用于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已很罕见。

文字瓦当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同时也是艺术品,此外,当面所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成为统治者弘扬政治业绩和政治思想的宣传品。 5、彩绘跽坐女俑

这几件彩绘跽坐女俑出自西汉窦太后陵随葬坑。她们面庞清秀俊雅、体态端庄大方、衣饰艳丽,身体呈跽坐姿态,生动地再现了王公贵族家中的侍女风貌。跽坐是汉代席地而坐的一种标准坐姿,到了南北朝以后,“胡床”等高脚家具出

39

现,这种坐姿就渐渐消失了。 辅助展品

甘泉宫椒房殿遗址照片

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发掘面积12392平方米。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其遗址由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组成。 二、经济繁荣

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一片萧条。据史书记载,身为一国之君的刘邦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驾车,王公将相们只能乘牛车上朝,因此恢复和发展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等政策开始推行,文、景两代君主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国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史书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一) 农桑牧渔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汉朝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铁农具种类齐全,使用广泛;牛耕得到推广;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的犁壁,早于欧洲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的播种耧车,使播种效率大幅增长;农耕区域扩大,创立了“代田法”等先进的耕作技术;粮食加工、储藏达到了空前水平。西汉牧业也十分发达。因为军事上的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养马业。汉武帝时西北设太仆、牧师诸苑36所,养马约30万匹。 1、绿釉作坊

东汉是豪强地主、官宦贵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势力,大肆侵夺百姓土地,不断扩充自己的经济力量。生产者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朝廷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当时典型的田庄内部“闭门成市”,农、林、牧、副、渔齐全,还有手工作坊,以及买卖物品的“推肆”,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甚至有的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这件绿釉作坊是用于陪葬的明器,真实再现了东汉庄园经济中手工作坊的工作场景。 2、铁农具(铧、辟土、镢头)

汉代的犁有大、中、小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土质和耕作要求。耕犁在汉代已经基本定型,后世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的。这些厚重耐用的铁铧正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有力证据。铁辟土是耕地时帮助翻土、碎土的装置,它的出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