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 18:02: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陕南城固出土的人面具和兽面具。人面具是仿人面制成,五官透雕有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兽面具形似牛面,牛角粗大上翘,凶猛威武。关于面具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覆盖在死者面部,灵魂能够升天;祭祀时佩带可以与神对话,是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娱乐时佩戴可以忘我。至今有些民族还有佩戴面具的习俗,不过种类更丰富,材质更轻便。 8、四足鬲
这件鬲纹饰清晰,铸造精美,陕南城固出土,商代中期器皿。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在这之前我们见到的鬲都是三足,这件四足鬲是目前全国已知的孤品,国家一级文物。 9、人面纹斧
这件斧刃呈半圆形宽边,上卷至器身一半处,在斧面上铸有人面,眉眼分明。把人面铸造在兵器上极为少见,带有鲜明的陕南地域文化特点。 10、蛙纹钺
钺是由斧发展而来、用于砍杀的兵器,和其它兵器不同的是,它还是权力和威仪的象征,常用于祭祀和仪仗等活动。这件钺的纹饰极为独特,中心部位镂空雕刻一只青蛙形象,青蛙四肢张开作匍匐状。蛙是水边生活的动物,这是陕南多雨和水资源丰富地区常见的表现题材。这件钺保存完好,未见使用痕迹,推测应是仪仗用品。 11、透顶泡、尖顶泡
这些尖顶泡和透顶泡的边沿处有孔,从孔的位置来看,应该是通过一定方法将其固定或穿系在其它物体上。这些铜泡很可能是车马、兵盾或甲胄等物上的装饰品。
二、西周王朝的建立
走过了周民族发展和周方国兴盛,我们终于迎来了西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这一天,周武王的军队在牧野与商军决战,商军临阵倒戈,杀向昏庸暴虐的商纣王,商纣王见大势已去,自焚于鹿台。从此,西周王朝正式建立。从这一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西周。西周王朝建立以后,实行分封制,并以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国家制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式国家理念的构建。
13
㈠ 建都丰镐
公元前十二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营建丰京,实现了政治中心东移的目的。武王灭商后,又在沣河东岸营建镐京。丰京是宗庙和苑囿的所在,镐京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丰镐二京是西周王朝的都城,也是西安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治中心。西周王朝近300年的统治,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1、利簋(复制)
利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簋内底铸32字,大意为“周武王伐纣,在甲子日黎明对能否取胜进行占卜,兆象很好,当日一举击败商军。七天之后的辛末日,武王赏赐给利青铜,利铸这件器物作为纪念”。利簋铭文证实了古代文献对武王伐商一事的记载,也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 2、白壶
壶是古代的盛酒器,从商一直沿用到汉代,器形多变化,有圆形,扁形,方形等形制。春秋以后壶也用来盛水作为盥洗器使用。这件白壶出土于长安沣西张家坡窖藏。 3、伯百父盘
盘是一种盛水器,作为盥洗之器在宴飨前使用。商周宴飨时要用手拿食物,因此宴前饭后都要行沃盥之礼。盥洗时一人注水,另有人在下用盘接水,奴隶主贵族就用流水洗手,非常讲究。此盘底有铭文两行八个字,其中伯百父为此盘的主人名。 4、孟簋
孟簋同时出土了四件,形制、花纹和铭文都相同。孟簋的造型和花纹是穆王时期流行的式样,器内有铭文42字“孟曰,朕文考 毛公遣中征无需??”大意是讲孟的父亲和毛公遣征无需,因有军功而受赐。孟称其父为“文考”。表明其父在受赏赐时已亡,由其子孟领受奖赏,铸器以为纪念。 ㈡ 方国与采邑
西周王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即“授民授疆土”。被分封的诸侯有同姓诸侯王也有异姓诸侯王,方国就是他们拥有的诸侯国。采邑是指诸侯国里
14
卿大夫的封地,他们被诸侯分封并占有自己的领地,封地的税收作为卿大夫的俸禄。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的同时也对诸侯承担义务。 1、五祀卫鼎
国宝级文物。鼎造型简单大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07个字,讲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大意是说西周共王五年的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想与他的邻居邦君厉交换土地,于是他把这件事报告给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大臣。经过询问,邦君厉表示同意并立下誓言,大臣便命令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以及内吏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这篇铭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实际已属私有,但土地的转让、交换和买卖,仍需通过王朝重臣。同时这篇铭文中有确切纪年,因此五祀卫鼎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 2、此簋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窖藏一次出土了37件青铜器,其中“此”器11件。“此”为器主名,11件此器中有此鼎3件、此簋8件。同类器物的形制、纹饰、铭文完全相同,仅大小略有差别。每件器物内壁都铸有铭文112个字,是记载西周册命制度最完整的文字之一。
册命制度是周王册命官职和赏赐臣下的重要制度,这种制度起于成康,穆公时期发展完善。这组此器的铭文中有具体的人名和官职名,对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3、周生豆
之所以称为“周生豆”,是因为盘内底铸有铭文“周生乍(作)(尊)豆,用享于宗室”,周生为做器主人名。豆是古代一种盛食器,类似于现在的高足盘。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为陶制,商代出现青铜豆。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豆逐渐演变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调味品。豆使用时以偶数出现,其数量多少代表使用者身份的尊卑。古人有“无豆不成礼”之说,可见其在礼器中的重要地位。 4、伯dōng饮壶
饮壶并不是壶,是饮酒的杯子,多为方形。因器内有铭文自名为“饮壶”而自成一类。这件壶的作器者为伯 ,壶底铸有铭文5个字,自名为“饮壶”,是西周穆王时期的器物。此壶设计独特,别具匠心,壶身两侧有象鼻形双耳,壶身
15
中央装饰有一圈两两相对的凤鸟纹。整个器物看起来既典雅又充满灵动之态。从同墓葬出土的其它器物上的铭文可知,伯 是西周时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 5、yú季卣(yǒu)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商和西周,类似于壶,有提梁,所以也称提梁卣。此卣造型与纹饰有一定特点,器身为椭圆形,腹身两侧各有一浮雕兽头,兽头双目圆睁,额角上卷。颈部有两环耳衔接提梁,环耳外侧各有一兽头。盖上有方形握手,器下有四个扁形虎足,微向内敛。器身内壁和盖上各有相同铭文两行六个字“ 季乍(做)宝旅彝”,得知器主名叫 季。这件卣是西周中期的代表作品。 6、西周车马坑
我们眼前这座车马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属于贵族墓葬的殉葬坑,南北长5.6米,东西宽3.4米,深2.5米,坑内共有两车六马,南边一乘为四马战车,北边一乘为两马座车。由车马的数量和形制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卿大夫一级的奴隶主。座车上用于装饰的海贝达2000多枚,可见墓主人生前的富足程度。车马坑中战车车厢下面还有一具殉葬人的骨架,现在只清理出了左脚趾骨,可能是奴隶主生前的一名贴身奴隶。 ㈢ 礼制和刑罚
西周是礼乐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礼乐制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周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以及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周礼的内容非常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核心内容是“亲亲”和“尊尊”,前者强调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和谐,后者强调社会等级基础上的秩序,就是说要根据政治地位的高低制定不同规格的礼仪。
礼刑并用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周时的五大刑法分别是墨、劓、刖、宫和大辟。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是割鼻、刖刑是砍断犯人的一足或双足、宫刑是破坏生殖、大辟是杀头。刑罚主要用来惩治奴隶和平民,贵族犯法,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就可以免刑。形成了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礼制的实行是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刑罚则是用来调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些文物直接反映了西周的礼制和刑法。 1、列鼎、列簋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