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6:40: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 【关键词】 肠梗阻;早期;术后 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 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 术后早期肠梗阻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的特殊类型,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类型及诊治,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0年1月自2007年12月,共收治2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2~83岁。

曾行急诊手术者14例,其中腹部刀伤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5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2例,肠绞窄行肠段切除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2例;曾行择期手术者13例,胆囊切除加“T”形管引流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胃癌根治术4例。

2方法与结果 23例经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糖皮质激素、中药管饲等治疗后痊愈;3例行再次手术,1例为内疝,1例为肠袢团块粘连并扭转,1例为粘连带压迫,均经再次手术后痊愈;1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26 d后好转。 3讨论 腹部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间多在4周内。

本组27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4~30 d。

其中约11的病因为内疝、肠袢粘连扭转、粘连带压迫等机械性因素,一般发生在术后7~30 d,这部分病人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约8为麻痹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7 d;81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9~15 d。

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表现可分为炎性、麻痹性和机械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 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 X线片发现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 积气。

本组资料中22例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的致病机理是交感神经兴奋而致肠壁肌肉瘫痪,肠管失去蠕动能力,以致无力使肠内容物向下运行。 病因多为感染、电解质紊乱,临床表现为全腹胀、呕吐(内容物无大便),可有腹膜炎体征[2]。

X线表现为全胃肠道扩张积气,无机械性梗阻的证据。 本组资料中2例腹部刀伤行探查术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早期机械性肠梗阻多为术后内疝、肠扭转、早期粘连索带压迫等因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通过。

其诊断应具备两个条件①术后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体征;②经手术或X线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 本组资料中有3例为早期机械性肠梗阻。

EPISBO的治疗包括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效使用抗生素,中医辨证施治等[

]。

本组资料中有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由于我们未充分认识而于术后第13天再次行开腹手术探查,见腹腔中有中量纤维素性渗出,小肠广泛粘连,肠壁肿胀、增厚呈冰冻状,因无法分离松解而关腹,再经保守治疗26 d后康复出院。 麻痹性肠梗阻应积极去除病因,对症治疗。

本组资料中2例腹部刀伤患者剖腹探查术后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诱因为腹膜炎,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指征有出现绞窄或有绞窄的可能,经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肠梗阻长期不缓解或反复发作[3]。

第二次手术应尽量简捷,常用的方式有压迫粘连带的松解,切除绞窄坏死肠段,内疝的复位、修补等。

对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可能再次发生梗阻的病例,应加行较简便的肠排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