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9:00: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案

新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第1章 数据库技术概论

? 教学目的:本章概述了数据库管理的进展、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构成的

一般概念,说明什么是数据库设计以及为什么要发展数据库技术,使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教学重点: 1、 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2、 三种主要模型的概念。 3、 E-R图。

4、 DBS体系结构。

? 教学难点:E-R图

1.1 数据库系统概论

? 教学目的:从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认识到DB的重要性以及本课程

的任务和目的。

? 教学重点:1、数据管理种计算机化的三个阶段。

2、三个阶段的特点。

? 教学难点: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 ? 教学内容:

1.1.1 引言

1.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数值计算

数据处理 80%以上 实时控制 人工智能 辅助设计

2. 数据处理

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目的:是从大量、原始的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行为决策的依据。

方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保存和管理复杂的大量数据,以便能方便地利用信息资源。

3. 出现(存在)的问题:

(1)大量的数据如何存放。(存储) (2)大量的数据如何组织。(结构) (3)大量的数据如何分类、查找、统计。(处理) (4)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使用。(共享、保护) (5)大量的数据如何维护。(维护)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人们去形成一套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数据库技术。

4. 基本概念

(1) 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学科。

(2) 数据库(Data Base)-----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集合,具有最小的冗余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并为各种用户共享。

(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位于用户和OS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

(4)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

1.1.2 数据管理的进展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是数据管理

数据的分类 数据的组织 数据的编码

数据管理包括 数据的存储

数据的检索 数据的维护

依据其使用: 技术的不同、设备的不同, 数据管理(处理)可分为:

人工式:人工处理数据阶段1800年以前,算盘, 笔记 手工数据处理 机械辅助式:机械辅助阶段1800—1890 手摇电动计算机 机械数据处理 机电阶段 1890—1946年 穿空机、验空机、分类机、卡片机、

制表机

电子数据处理 电子阶段 1946年后

本书所讲的是电子数据处理发展经过的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 电子数据处理 文件系统

DBS

1. 人工管理阶段

(1)背景 50年代中期前,用于科学计算

软件:汇编语言 没有OS

硬件:磁带、卡片等顺序存储设备 数据处理方式:批处理 (2)特点

? 数据不保存,用完即撤走。(用于科学计算)

? 没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文件与记录的描述安置在每一个应用程

序中,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实质上,也并无逻辑、物理结构之分,数据和程序是一体的。) ? 数据不共享。(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一组数据对应一个程序) ? 无控冗余,不一致数据。(存储浪费空间,同一数据有可能出现不

一致性)

? 数据缺乏独立性。(程序和数据的任何一方改动,都会引起程序的

修改)

数据组1 应用程序1

数据组2 应用程序2

数据组n 应用程序n

2. 文件系统阶段

(1)背景 50--60年代 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开始处理数据

软件:高级语言,OS,文件系统 硬件: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储设备 数据处理方式: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 (2)特点

? 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 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 数据冗余度较大,共享性差。

应用程序1 文件1 应用程序2 应用程序n

3. 数据库系阶段

文件系统 文件2 文件n (1)背景 60年代后期 数据量的管理越来越大,共享性的要求高。 软件:软件价格上升,编制和维护软件的成本增加,“软件危机” 硬件:大容量的磁盘,且价格下降。

数据处理方式: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分布处理。 (2) 进入DBS的三大标志 1968年 IBM公司的 IMS 1969年 美国 CODASYL(conference on data system language)

下的DBTG报告

1970年 IBM公司 E. F. Codd的关系模型 (3) 特点

? 数据结构化。(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不

仅描述数据,还要描述结构,如:学号,C 8 主键)

?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易扩充。数据的最小存储单位是

数据项,可以在各种范围上对数据进行操作。(数据不再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因此可以文多个用户、应用共享使用。DB中,并非不要冗余,如:合法检查,为提高效率数据有多个副本,但冗余是受控的,系统预定的。可以在数据项、记录、文件级别)

? 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DBS提供了两级映像。

局部逻辑结构

逻辑独立性 全局逻辑结构

物理独立性 存储结构

? 数据由DBMS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还要考虑(当DB中的数据有一个、多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