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城镇体系规划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9 19:45: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化。但是,南阳目前没有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心,商贸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沿城市主要道路匀质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提高层次,也不得于形 成有效的级差地租逐渐蚕食,同时还影响到城市产业、居住和交通功能的正常 发挥。南阳的城市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城市用地呈现四周蔓延、总体失衡的倾向;城市快速干道建设不成体系,发展脉络不清;无序的开发导致人气的缺失,无法实现城市新亮点,缺乏正气通畅的城市发展轴。老城区人口、建筑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停车难,行路难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城市的吸引力下降,新区建设力度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未能形成城市功能凝聚点和增长极。在生态建设方面,城市公共绿地方面还存在着绿地总量还显不够,布局不甚合理等问题,白河的综合整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城市内部的水系还亟待展开,城市的外围生态防护林地建设也还有待加强。

2.2.城市发展的四大优势资源

2.2.1.丰富的水资源

南阳丰富的水资源成为其重要优势。一方面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南阳在进行产业选择时比其他中原城市具有更大的范围和优势,有可能发展一些对水量和水质有较高要求的产业,同时南阳也有可能承载更多的城市人口;另一方面水也是组织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近年来“滨水经济”被人们所认识,滨水区的开发成为国内外各城市建设的聚焦点,事实证明依托滨水空间,形成一个令人振奋的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和一个具有制高点意义的城市功能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的最有力武器。未来南阳白河的发展将不仅仅是沿河土地和景观的整治,而必须是基于整个南阳整个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思考。 2.2.2.独特的交通区位条件

南阳位于中国南北交汇、东西相接的中心位置,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从目前经济区位条件看,南阳位于郑州、武汉、西安三大都市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 地带,与这三个大都市的距离都在300—400km之间,大都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在这里微乎其微,南阳实际上被排斥在了大都市经济圈之外;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南阳又位于陇海和长江两条东西向国家战略发展轴之间,同时国家主要交通动脉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又从其东部的驻马店、信阳通过。从这个角度看南阳是一座偏离经济带的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南阳目前区域位置的真实写照。然而可利用核心和边缘的这种矛盾关系,将边缘区位的劣势转化为边缘门户优势,反而有利于南阳中心城市地位的保持和提高。上海至伊宁的312国道与锡林浩特至湛江的207国道以及建成通车的宁西铁路和电气化改造后的焦柳铁路十字交汇于南阳,已经或

即将开工建设的许南襄、312、太澳、南阜等一批高速公路将从根本上改变南阳的陆路交通条件, 同时南阳拥有河南三个民用机场之一,西安至合肥、呼和浩特至北海的两条国家级通信光缆也光汇于南阳,所有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确立了南阳的枢纽地位。从东西贯穿南阳的宁西铁路(南京—西安)西接陇海—兰新铁路,东联京 沪铁路,直接将中国最重要的增长极、对外经济的门户、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蕴丰富资源的、以西安为中心广阔西北内陆地区直接联通,它的建成除了对带动大西北的开发以及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外,也将为以南阳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3.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在城市化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往被看作巨大社会压力,然而在进行产业发展分析 时,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又是吸引投资,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优势。

2.2.4.历史人文积淀深厚

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一座城市最可宝贵的资源,也是形成城市特色和城 市品牌的主要依托。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原名城,南阳无疑拥有高品质 的历史文化遗产。 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也使得南阳人才辈出,遍布各地和各个领域,这些走出去的南阳人也是南阳的

重要资源,可以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他们与南阳的联系基础上,了解南阳今天的发展,为南阳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南阳的发展争取 更多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同时通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向各地广泛地介绍南 阳、宣传南阳。

3.南阳市城市空间布局

从50年代至70年代,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建设使这一时期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结构变化的最主要时期,城市以白河北岸的历史老城为原点向西、北方向发展。80年代至90年代 南阳城市建设虽也有较大发展,但城市向外扩张的能力和动力显然不强,主要表现为紧贴城区中心向四周逐步均匀蔓延,向南跨越了白河,向东部由于老城阻隔,发展相对较少。

通常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都是正南北方向。南阳的主导风向是北偏东47度,白河、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以及机场、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等南阳中心城市主要框架因素的走向与此方向基本一致,而宁西铁路、312高速公路的走向则基本与此方向垂直,因此将南阳的城市平面图逆时针旋转47度,南阳的城市空间结构就展现出一个清晰的全新概念: 以白河为中轴,以焦枝铁路和许南襄高速公路为两侧依托。城市目前的建成区主要集中在左侧西北方向白河与焦枝铁路之间,未来城市的发展用地主要集中在右侧东南方向白河与许南襄高速公路之间。产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南阳目前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白河左翼,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从长远看用地零乱、空间不足。白河的右翼用地充足,随着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发展条件优越,必将成为南阳吸纳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形成南阳城市发展的双翼格局。

3.1. 南阳城市中心城市空间整体结构——白河为脊,双翼推进。

3.1.1.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轴

城市空间的轴向生长,有利于集中力量形成城市空间发燕尾服的定向突破,同时避免传统单核心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中心被层层包裹,出现人口密度过高、开发强度过大、交通效率低下、环境品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到其正常的功能的发挥。 3.1.2.城市功能组织的中枢

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主要沿白河两岸系统展开,在城市核心区抓住商业服务、行政文化和文教办公三大中心的凝聚吸引力。在沿白河的中枢带两侧通过功能整合,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组团,生活组团的外侧是产业组团,各组团之间恢复或保留生态控制带,便于有效承载人口和外来投资提高城市中心功能发挥效率,避免无序蔓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3.1.3.城市风貌展示的界面

在城市的总体貌控制中,白河左翼地区的开发建设以保护和延续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为原则,白河右翼地区的开发建设以展示现代化新南阳形象为原 则,通过白河将二者有机联系,相应成辉,而白河本身也是南阳的最主要的景 观带。 3.1.4.城市自然生态的通廊

白河宽阔的水面是南阳城市中心区最大的自然湿地系统,对于调节城市内 部生态循环和局部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白河的走向与南阳的主导风向一致,北部独山风景区既是白河水流的上游也是全年主要的来风方向,这条通廊有利于城市大气流通,避免污染物的集聚。 白河是一条历史之河,她的河水蕴涵着城市2700多年的幽幽往事,继往开 来,源远流长;白河更是一条汇聚之河,在南阳城市发展具备一定规模的今天, 这里必将聚集最高等级、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功能。

3.2.未来南阳中心城市的主要发展空间在南部和东部地区。

3.2.1.东部地区

白河与现状建成区之间尚有较多可供城市建设的用地,向东跨过白河之后受312国道、南阳机场和许南襄高速公路的影响,东部地区由于处于南阳主导风向和白河上游,对城市开发有一定限制; 3.2.2.南部地区

现状建成区已经跨过白河(跨白河桥三座,其中一座位步行桥),有现状建成区至宁西铁路(南阳东站)和312高速公路之间有广阔地空间发展空间,但村镇较多且建设混乱;

西部地区:现状建成区已经跨过焦枝铁路(跨线桥五座),西南部白河与焦枝铁路之间尚有部分可供城市建设用地(受宁西铁路和312高速公路限制),西北部有兰营和靳庄两座水库,正西部用地被南水北调渠、宁西铁路和太澳高速公路呈反“N”字形分割,较为破碎,且该地区地形有一定起伏,而南水北调渠还涉及水源保护,故西部地区不宜作为城市主要发展空间。

3.2.3.北部地区

东侧为白河,西侧为焦枝铁路、南水北调渠以及靳庄和兰营两座水库,中间为独山,可供城市建设用地较少,同时该地区还是南阳地下水源的上游,该地区属生态敏感区。城市空间发展容量 为满足中部地区发展的需要,陆续有一批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如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工程等。南阳由于特殊的区位,很多项目从此经 过,尤其是在中心城市外围复合交叉,这对巩固南阳枢纽作用、复活南阳经济 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为南阳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外围框架因素。

在南阳中心城市空间发展外围框架系统的各要素中,由许南襄、太澳、312、 南阜四条高速公路围合成的高速公路环将成为南阳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门槛,此高速公路环内总用地面积408.9平方公里,在空间规模上大致相当于上海市中心城外环高速路。

高速公路环内总面积408.9KM2,扣除生态绿化地、历史保护区及水体、山地沟壑和交通联系不便区域等不宜建设用地,实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区性 251.3KM2,可基本满足250万人城市的建设用地需求,必须指出的是250万仅仅 空间的极限承载力,为保证城市良好的人居环境,不超过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并同时保证城市功能运转的效率,实际允许城市的人口规模应小于250万,划定非建设用地范围,严格控制该范围内的城市开发。 参考文献:

田银生 刘韶军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出版社 陈之旭 《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结构》

肖毅强 《空间的意义——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谈起》 华南理工大学 罗名海 《透视城市空间景观环境》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德民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和复合化》

王 佑 《国外公共空间环境整治理论与方法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朱喜钢 《城市空间有机集中规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