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一稿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22:3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 意义:本研究以期通过对德江县炸龙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为德江傩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得出一些建设性、可行性意见,为更好地提高国民素质,为更好地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具有指导意义,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意义是深远的。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贵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民族体育快速发展;但是有很多方面造成小城镇民族体育发展失调的局面;为防患于未然,本文对德江县民族体育的现状及德江县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这不仅可以为有关部门制定民族体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借签,对促进德江县民族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 炸龙运动由于对器材的要求复杂、投资大、娱乐民族特色,民族祭祀民族特色浓等特点,在德江县广泛的开展。同时炸龙运动具有集体性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所以在当前德江县体育活动中成为一项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深受农民的喜爱,通过对德江县炸龙运动开展情况现状,并从安全和经济条件两方面上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相应提出一些建设性、可行性意见,并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德江县炸龙运动运动发展的改革提供一些较为完善的改革措施。使我县炸龙运动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增强农民参加民族体育的兴趣和愿望,让炸龙运动能够更好适应形势的发展。为了使炸龙运动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使农民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对此进行研究。通过对德江县炸龙运动开展调查不断提高炸龙运动的水平、安全状况以及它的体育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6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1、前言 1.1、选题依据 1.2、文献综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德江县“炸龙”运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访谈法 3、结果讨论 3.1、德江县炸龙的开展现状。 3.2、德江县炸龙的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3.3、德江县炸龙体育活动的文化特征。 3.4、德江县炸龙运动的开展及传承。 3.5、对炸龙运动发展的见意 4、结论建议 重点:“炸龙”运动的推广,和对傩文化的传承。 难点:这样对推广和传承炸龙活动 解决途径: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一些专家的研究方法,深入社区与社区的组织者和参与的人们的交流得到答案。请教相关的老师,多和同学或朋友交流得出答案。, 7

研究方法、手段: A.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B. 访谈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负责乡镇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者进行了多次交谈,从中了解学生及居民参加炸龙运动的现状;此外和部分群众进行一些语言上的沟通和交流,得到了群众自身对炸龙运动的看法。 研究进度: 2010 年12月10 日 选题 2010年12月16日 收集资料 2011年2月 整理与分析资料 2011年3月 完成初稿 2011年4月 定稿 8

文献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等) 一、国内研究理论 德江县炸龙、舞龙是县城青龙镇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话活动,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是古人祈天、求雨、防涝中的主要祭祀活动。其形状有“水龙”和“火龙”之分。水龙是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旱季节玩耍,火龙则是从正月初九至十五晚上,由领队人带领,逐家逐户给主人拜年,恭贺新春、送去吉祥,以增新年喜庆气氛。 德江土家炸龙,为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以林立鞭炮狂炸舞龙之人的“炸龙”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当晚人山人海,龙灯队脱去龙衣,表演者只穿短裤,沿街舞着长龙,人民便将准备好的鞭炮和自制的烟花,对着龙头、龙身、龙尾猛炸,把龙身炸得越烂,来年就会岁岁平安,因而人民尽情追炸,场面甚是壮观。十六日,人们会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将龙送到河溪边,其用意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安康吉祥。 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精神的享受日趋重要,作为德江县人民几代人的精神信仰的传统体育项目炸龙也越来越受重视。“炸龙”对德江县的发展和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作用。 目前,学士界对德江县炸龙运动的开展现状调查研究较多,如于贵和在土家炸龙活动探析中认为德江县炸龙运动是远古祭祀和历代巫师活动在民间炸龙这一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继而提出了在炸龙体育活动中保护和传承文化的观点。 张贤春在德江县炸龙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对德江县炸龙运动的发展优势、制约条件及改善做了详细的分析。 德江炸龙具有历史悠久和独特的优势,但面临着诸多发展瓶颈。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体育理念和有效的体育手段进行发掘、整合,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史上一支独特的民族奇葩。以上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对“炸龙”运动的观点。在我认为德江炸龙运动的开展太过片面化、随意性、安全隐患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以期待我县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9

主要参考文献: [1]蔡贞名.贵州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原因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3) [2]李志清.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乡土社会的存在和意义[J].体育科研,2007(1) [3]任震修,等·德江县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田永红.走进土家山寨[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张江林.德江土家族傩堂戏考析[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6]王真彦.傩:对一种仪式戏剧的田野调查及其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7]彭金海、宁春红《广西宾阳县炮龙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2008年第四期《神舟民俗·教育科技》) [8]冯建洪:《德江土家舞龙艺术》(2009-05-22“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指导教师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10